柏拉圖的美學思想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出身雅典貴族,早年在數學、哲學和文藝方面受過良好的教育,從二十歲起跟隨蘇格拉底求學。蘇格拉底被處死以后,他游歷埃及,學習天文學和埃及的典章制度。曾三次去西西里一帶,企圖影響敘拉古僭主,培養一個“哲學家國王”,以實現其理想的奴隸主貴族政治,但以失敗告終。這時他已四十歲,回雅典建立了著名的學園,授徒講學,撰寫哲學對話錄,直到逝世。柏拉圖的對話錄共四十多篇,內容廣泛,涉及政治、哲學、倫理、文藝、教育等問題。最能體現他政治綱領的為《理想國》,討論修辭學和辯證法的為《斐德若》,討論審美教育的為《會飲》,專門討論美的為《大希庇阿斯》,討論理想國社會組織的為《法律》。在對話中主要發言人為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論敵大半為詭辯派哲學家,柏拉圖在對話中未出場,蘇格拉底被認為是他的代言人。柏拉圖把對話從史詩和戲劇中提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運用于學術討論,成為古希臘文學中出色的散文作品。這種對話的最大特點在于把各方面的論點都擺出來,暴露其間的矛盾,然后用提問、啟發、誘導等方式解決疑難,以淺喻深,由近及遠,層層深入,使讀者不僅能夠看到思辯的結果,而且可以看到這種思辯的發展過程,激發讀者思考。對話錄中很少有抽象的議論,柏拉圖善于把最抽象的道理通過日常的、生動形象的比喻加以說明,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柏拉圖把“理式”或宇宙間的原則、道理看作是第一位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所接觸的世界在他看來則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沒有普遍性,為第二性的、不真實的。他的這些哲學觀點使他成為西方客觀準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的美學思想就是以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為基礎的。首先,他否定了文學藝術的真實性,控訴荷馬及悲劇詩人的作品不能顯示真理。他說既然個別事物是“理式”的“摹本”,而藝術作品又“摹仿”個別事物,因此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著兩層”。他說美是真的善的,也是純粹的“理式”,文學藝術是無法表現的。其次,他認為藝術作品刺激人的感情和欲望,寫出神和英雄的種種缺陷,破壞了信仰,具有傷風敗俗的作用。據此他譏笑荷馬只歌頌英雄并不認識英雄,同時把詩人逐出了他的理想國。第三,柏拉圖發揮了希臘傳統的靈感說,認為靈感是創作的源泉;而靈感則是一種來自神的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磁石”。由于神靈的依附,詩人才會失去平常人的理智而轉入迷犯狀態,然后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柏拉圖的美學觀點受到弟子亞里士多德的批評,但在西方美學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