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工農兵方向
文藝美學研究·工農兵方向
毛澤東在四十年代提出來的中國革命文藝的服務方向。1942年,毛澤東同志結合中國革命和文藝運動的具體實踐,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地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著人民大眾的”。他說: “最廣大的人民, 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所以,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這是領導革命的階級。第二是為農民的,他們是革命中最堅決的同盟軍。第三是為武裝起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這是革命戰爭的主力。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他們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夠長期地和我們合作的。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他又說: “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
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不僅準確地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對文藝的歷史要求,而且也符合無產階級文藝本身的性質和規律。這一方向的提出, 開創了人民文藝的新時代。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由于廣大革命作家遵循這個方向,因而創作出了許多有利于人民群眾,有利于無產階級革命,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以高昂的格調,反映了偉大的革命歷史進程,塑造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新的人物形象,歌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宣揚了共產主義的道德品格和生活理想,對鼓舞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等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隨著新時期工作重心的轉移,階級關系的變化,文藝的工農兵方向有了新的發展,獲得了新的特點,這就是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雙為”方向的提出,推動廣大文藝工作者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洪流中去,和新時代的群眾緊密結合,描寫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斗爭和理想,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更廣泛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鼓舞他們同心同德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事業。堅持這一方向,將使中國的無產階級文藝運動更加深入,使社會主義文藝事業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