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的一種膚淺的、庸俗的形式,19世紀中葉流行于德國的資產階級哲學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福格特、畢希納,荷蘭的摩萊肖特。
1848年革命后,德國的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起來了。但是,封建貴族仍然是政治上的統治階級,德國統一的歷史任務也沒有完成。在馬克思主義早已產生、德國工人階級已經以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情況下,德國資產階級既有同封建貴族進行斗爭的要求,又懼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政治上具有極大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而在意識形態、特別是在哲學方面,由于“唯心主義當時已智窮才竭,并且在1848年革命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恩格斯語),于是,資產階級便企圖借助庸俗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和社會政治觀點,既反對容克地主反動階層的宗教唯心主義,又反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和日益發展的工人運動。
庸俗唯物主義者的思想來源于18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但這些“把唯物主義庸俗化的小販們”的理論,卻已是舊唯物主義江河日下的一種表現(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6頁)。他們都是一些自然科學家和醫生,在哲學方面實際上一知半解、略識門徑。在他們的哲學著作中,存在著大量的概念不清、相互矛盾和折衷主義。庸俗唯物主義圍繞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通常他們稱之為大腦和靈魂的關系問題。它否認有世界造物主的存在,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主張最粗淺的感覺論,反對“天賦觀念”。但是,他們完全忽視辯證法和意識的積極作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確切的物質概念。他們有時含糊的認為,力和物質是同一種本質的兩種表現形態,大腦是“思維的中心和思維器官”;時而又說,物質和精神的本質是相同的,甚至認為沒有任何非物質的“靈魂”(畢希納),思維“只不過是腦物質的分泌物”,“思想和大腦的關系,差不多同膽汁對肝臟的關系一樣”(福格特),頭腦聰明“是受以食物為轉移的血液的優越性制約的”(摩萊肖特)。這就抹煞了物質和意識的區別,從而取消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列寧在評價庸俗唯物主義者時寫道:“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并沒有去關心叫賣者在幾十種出版物中所叫賣的那些唯物主義的初步真理,他們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讓這些初步真理庸俗化、過于簡單化,不使思想僵化……”,畢希特之流即使同費爾巴哈比較起來,也不過“都是一些侏儒和可憐的庸才”(《列寧選集》第2卷第248、336頁)。在社會政治理論方面,庸俗唯物主義者用生物學規律解釋社會現象,蔑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宣揚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仇恨革命暴力,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社會的道路,受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嚴厲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