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托馬斯·阿奎那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托馬斯·阿奎那
圣·托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1225—1274)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和經院哲學的主要代表。出身于意大利貴族,年輕時參加多米尼克僧團,被送往巴黎等地大學深造。后在巴黎、科倫等地講授神學,任教皇的神學顧問和皇帝的政治顧問,成為最著名的經院哲學家,是新柏拉圖主義的繼承者。其主要著作有《反異教大全》、 《神學大全》,被稱為天主教的百科全書。
托馬斯·阿奎那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論證上帝創世、教權與神學高于一切。他閹割了亞里士多德學說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部分,利用其中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部分來論證天主教的教義。從被歪曲了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出發,批判以柏拉圖觀點為根據的經院哲學,其斗爭鋒芒始終指向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傾向。他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嚴格的等級系統,其以上帝為最終目的,上帝統攝一切,政治服從宗教,地上的秩序服從天上的秩序,現世服從來世,知識從屬于信仰。其哲學、神學體系被稱為“托馬斯主義”,十九世紀末被羅馬教廷宣布為天主教官方哲學。他的文藝思想就是從這個體系出發的。其美學思想散見于《神學大全》,基本出發點與奧古斯丁相一致,即把普洛丁的新柏拉圖主義附會到神學上去。托馬斯的美學觀點具有神秘、唯心的性質,是他神學的一個部分。其美學思想與政治思想一樣,以維護天主教會的反動的封建統治為主要目的。他認為藝術家憑觀念從事藝術創作,藝術品來自藝術家的觀念,觀念來自理性,藝術家的理性來自“上帝”的“光源”。上帝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當藝術家的理性越接近上帝的光源時,其作品便越完整,越有光輝。他承認藝術產品應摹仿自然產品,但藝術的真實來自“神意”的反映。
他認為美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指出“各種事物能使人一見而生快感即稱為美”,美寓于天國和人世的每一事物中,但與“美的滋味和氣味”無關,因為味覺、嗅覺會引起欲念,是一種生理上的快感,不具有美感;美感源于對象(上帝和萬物)所具有的整一、和諧、鮮明三個形式因素;快感則是審美器官(主要為視、聽覺)的產物。他從形式上著眼,指出美有三個條件:一為完整性或全備性,破碎殘缺的東西則丑;二為適當的勻稱與調和;三為光輝與色彩。在此基礎上提出上帝是美的源泉,因為他是一切事物均衡與純潔的原因。強調美與善的區別,認為善滿足欲念,有外在目的,美以認識本身為滿足,無外在目的,在善之上、在善之外。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內容,一旦有了欲望便失去美,而導致善,從而否定了美的教育功能。認為詩與神學旨趣不同,詩涉及理智,但缺乏真理的領域,并以形象掩蓋真理。兩者的共同之處都在于重象征,凡通過事物本身進行象征,屬于神學,憑借文字進行象征則屬于詩。認為人體美在于四肢五官端正勻稱,再加上鮮明的色澤。
托馬斯·阿奎那在中世紀后期把神學系統化、完整化,并把美學、藝術與神學緊緊結合在一起,對其后歐洲文藝思想的唯心主義傾向產生重大影響。他關于美的觀點為康德的無利害關系的“美”開辟了道路,并對各種“純藝術”論、唯美主義。形式主義觀點提供了理論根據。他的美學觀點上承新柏拉圖派的神秘主義,下啟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形式主義美學,影響比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