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農奴制廢除
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迫使俄國封建統治者不得不廢除農奴制,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俄國農奴制是極其落后的統治制度,對封建地主階級是有利的。落后的農奴制度嚴重地阻礙著俄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克里米亞戰爭進一步暴露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農奴主階級的總代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批準了關于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并簽署了關于廢除農奴制度的特別宣言,從而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廢除農奴制的法令,由《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的一般法令》、《贖地法令》以及《地方法令》等十七個文件組成。宣布取消農奴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成為自由農民。解放后的農民可獲得一份土地,但必須贖買,即由政府預支高利息貸款的辦法,允許農民向地主“購買”一份土地,農民由此交付的贖金比當時的地價要高得多。這種贖買辦法對地主有利,對政府也有利。廢除農奴制后,共解放了二千二百五十萬農奴。但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被消滅,全部土地仍舊是地主所有,貴族占有七千一百五十萬俄畝土地,農民只占三千三百七十萬俄畝。另外,地主有權換取農民的好地,農民占有的份地幾乎是不毛之地。所以列寧說:“臭名昭彰的‘解放’,實際上是對農民進行的殘酷的掠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列寧:《‘農民改革’和無產階級農民革命》,《列寧全集》第十七卷第一〇二頁)
廢除農奴制的準備過程長達五年之久,是在由政府官員和貴族操縱制定的方案下進行的,是用改良的方法來挽救封建統治制度,維護地主貴族利益的。由農奴主階級實行就必然留有大量的封建農奴制殘余,保留了封建性的奴役,農民仍需交納代役租、勞役租。農民雖然有了自由,但仍舊租種地主的土地,受其經濟上的奴役。然而,農奴制的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掃平了道路,使地主失掉了份地,一部分農民喪失了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原料和市場,使俄國經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農奴制的俄國被資本主義俄國所代替。廢除農奴制,是俄國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轉折點。農奴制的改革是不徹底的,但改革后的俄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俄國的無產階級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就為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創造了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