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始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俄國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是俄國貴族青年中的一種典型。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是俄國的貴族革命時期。列寧指出,貴族革命時期的一個致命弱點是脫離人民,這是俄國貴族革命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當時俄國貴族青年一代的共同弱點。當時的貴族青年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挺身出來革命的十二月黨人;另一種是反對革命,沉溺于腐朽生活的反動青年;第三種就是“多余人”這種類型。這種人不象十二月黨人那樣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采取革命的行動,但又意識到貴族生活的空虛,不甘心沉淪到底。他們從西歐啟蒙主義著作里受到民主思想的影響,看不起那些醉生夢死的貴族青年,自己很想有所作為,但又振作不起來。長期寄生生活的腐蝕使他們無力從事一些有意義的工作。他們苦悶、徬徨、憂郁、痛苦,有一點憤世疾俗,但又不能自拔,一輩子抑郁寡歡,默默無聞。他們性格的這一矛盾,恰好反映了他們那個時代生活自身的矛盾。想干一番事業,又不能丟掉他們的貴族偏見,不能克服利己主義,因此也就不能靠攏人民,不能成為叛逆者,只能做一個既不肯跟貴族同流合污,也不能夠投向人民,一事無成的“多余人”。因此可以說,“多余人”是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多余人”形象首先出現于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接著在俄國多余人畫廊上一個接一個出現了具有基本一致的性格,但又各具自己時代特征的多余人形象,較為著名的有奧涅金、畢喬林、別里托夫、羅亭和奧勃洛摩夫等。六十年代以后,這個多余人形象由那些平民出身的具有實踐能力、接近人民、品格高尚、為真理而舍生忘死的革命家“新人”形象來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