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普列姆·昌德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普列姆·昌德
(Prem Chand,1880—1936) 印度現代著名印地語文學家。原名滕伯德拉伊。生于貝拿勒斯。早年從事教育工作,曾通過自學取得學士學位。1921年響應甘地發起的不合作運動而放棄公職。此后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并主辦雜志。曾主持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第一次大會。普列姆昌德一生寫了一百多篇文學論文,闡述他的美學和文藝思想。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文學之目的》、 《文學在生活中的地位》、 《文學與心理學》等。
普列姆昌德文藝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強調真善美的統一。從真的方面說,他認為文學是生活的反映,文學要發生影響,必須成為反映生活的一面鏡子。認為文學是真正的歷史,比單純的歷史更全面更真實地闡述生活。認為文學和哲學一樣尋求真理,其區別僅在于哲學是頭腦的東西,文學是心靈的東西,因此通過文學比通過哲學更容易得到真理。從善的方面說,他認為文學和倫理學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方式不同。倫理學是用論證和勸告影響人的理智,文學則訴諸人的感情。認為文學家是為人性,進步和文明辯護的律師,為被壓迫者和被損害者辯護是文學家的責任。文學家要在社會這個法庭上提出自己的控訴,只有喚起社會的正義感和美感才是文學的成功。并進而提出文學的“最高定義是對生活的批評”。從美的方面說,他認為文藝作品首先應該是美的,只有美才能使讀者受到感染熏陶,產生共鳴。他的美的最高原則是和諧,認為文學是藝術家精神和諧的表現形式。普列姆昌德認為文學的真善美是結合在一起的。他認為不能給人愉快,不能給人鼓舞的東西不可能是美的,不美的東西也不可能是真的,從而強調真善美的統一。
普列姆昌德認為美有不同的標準。美是相對的,窮人和富人欣賞的標準不同,美的觀點也不同。因此他提出必須改變衡量美的標準,認為藝術家應當把目光由閨房和閣樓轉向草舍和廢墟,認為在窮人的茅屋中更容易發現美麗和真實,干裂的嘴唇和干癟的面頰上的眼淚里有著犧牲精神,真誠的感情和刻苦耐勞的本性,而在涂口紅的嘴唇和抹胭脂的臉蛋背后隱藏著高傲和冷酷無情。從而對舊的美學觀提出批評。他反對貴族式的形式主義的藝術,認為語言、風格也要隨著內容轉變,人民的文學家應該用大眾的語言寫作。
普列姆昌德在他大量的文學論文中談到了文藝的各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關于創作方法,他認為現實主義使我們睜開雙眼,理想主義使我們升高到令人向往的境地。因此他提倡把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的“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關于文學的民族性,他認為文學是民族精神的回聲,文學的復興就是民族的復興。他反對那些盲目模仿外國的作家,認為在外國文學的基礎上是不可能樹立印度自己的民族精神的。關于文藝和政治的關系,他認為文學不是跟在政治后面,而是在前面照亮前程。
普列姆昌德處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的時代,他的文藝思想具有時代特征。他既有對印度古代美學傳統的繼承,又有西方批判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影響,同時還接受了一些馬列主義文藝思想,形成他文藝思想的復雜性。普列姆昌德的文藝思想總的傾向是進步的,是印度現代“進步主義”文藝思想的代表。他的文藝思想對于印度現代文學,特別是“進步主義”文學有著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