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文藝思潮
文藝美學研究·文藝思潮
是由于一定社會歷史運動與變動的推動,或社會思想潮流的影響,在一代文藝史上,一些文藝家對現實感受相同,反響大體相似,或反映生活的創作方法基本相仿,追求的藝術趣味相近,而形成的帶有廣泛社會傾向性的潮流或運動。
文藝思潮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反復出現的文學藝術現象。在歷史的每一時期幾乎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影響廣泛的文藝思潮。在歐洲,如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十七世紀的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啟蒙主義,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在中國,如中唐時期的韓柳古文運動,齊梁時代的艷麗文風, “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十年浩劫時期“四人幫”的“左”的文藝思潮等等。有的以創作方法為標志,有的表現為一種創作思想;有的時間長達幾百年,有的規模巨大、影響廣泛,甚至帶有世界性或地區性的特點;有的推動文藝的發展,有的則阻礙文藝的發展。
文藝思潮是歷史范疇,其興衰起落都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都和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變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思潮緊密相連。如發生于十四世紀——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就是歐洲封建社會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形成過程中的產物,也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文藝領域里的反映。但任何文藝思潮又是由人鼓動起來的。由一定社會歷史條件造就的杰出的文藝家,他們的個人才能、智慧,政治上的洞察力和思想的敏銳性,他們的鼓動、提倡和卓越的創作實踐,對文藝思潮的產生、發展也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中唐時期的古人運動,如果沒有韓、柳這樣一些敢于標新立異的改革家、文學家的鼓動,是難以產生的。因此,考察文藝思潮興衰起落的原因,必須顧及社會歷史運動和文藝家的能動作用,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但由于不同歷史階段上形成的主客觀條件是極為復雜的。因此,文藝思潮的內因與外表也是很復雜的。概括起來說,文藝思潮不外是生活歷史變遷的推動、社會心理情緒的感染、哲學原則崇奉的影響和藝術趣味的追求促成的結果。
加強對文藝思潮這一特殊的文藝現象的認識和研究,對于深入把握作家、藝術家創作和作品的深廣的歷史背景、社會思想條件及其社會意義,對于加強藝術主體創作活動的自覺性,對于引導現實文藝運動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都是有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