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人與《湯姆叔叔的小屋》
斯托,哈·比(1811—1896)是美國小說家,廢奴派文學的主要代表。生于康涅狄克州一個著名的牧師家庭,青年時代隨家遷往南部蓄奴州附近的辛辛那提,親限目睹廣大黑奴在野蠻的蓄奴主蹂躪下的悲慘生活,抱之以深切的同情。她多次和丈夫援助逃亡奴隸,并發誓,只要自己活著,就要做到讓全國都認識到奴隸制是個最可詛咒的東西。斯托夫人一生中曾寫了《舊城老主戶》(1869)、《波加努克的人們》(1877)等描繪新英格蘭鄉土風俗的作品,也寫了《我的妻子和我》(1871)這樣的反映中產階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小說,但她最有影響的是《湯姆叔叔的小屋》(1851)、《德雷德,陰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等反映黑奴的命運和抗爭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的代表作。小說主人公湯姆是肯塔基州奴隸主謝爾比家中的“家生”奴隸,從小侍奉主人,忠心耿耿,唯命是從。謝爾比在股票市場投機失敗,決定賣掉湯姆和女奴伊萊扎的兒子以抵債。湯姆任憑主子擺布,幾經轉賣,終于死于奴隸主的皮鞭下。富有反抗精神的伊萊扎卻不同,她連夜帶著兒子逃走,經過千辛萬苦,通過自己的斗爭和廢奴派白人的援助,終于到達加拿大,獲得了自由。小說廣泛描寫了美國南部蓄奴制社會的腐朽和黑暗,刻劃了形形色色蓄奴主的形象,暴露了奴隸主階級的寄生性、野蠻性和腐朽性,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民主主義政治傾向。但是,由于世界觀中的宗教偏見和階級局限,作者通過湯姆的形象也宣傳了“寬恕”與“順從”的“基督精神”。《湯姆叔叔的小屋》發表于反對蓄奴制的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它的問世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小說中的黑奴形象,成了當時家喻戶曉的人物,喚起了進步輿論界的同情和支持,對反對蓄奴制的政治斗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領導黑奴解放戰爭的林肯總統為此接見斯托夫人,稱她為“寫了一部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作品突破了在小說方面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浪漫主義傳統,成為美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