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審美象征作用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審美象征作用
德國十九世紀后半葉唯心主義美學家F·費肖爾提出的美學用語。他在《美學》中提出了移情現象,在《論象征》和《批評論叢》里,把移情現象稱為“審美象征作用”。
費肖爾認為,一般說來,象征活動是把一個形象和一個隱藏的意蘊,通過比喻的方法把二者聯系在一起。由于象征活動的具體心理過程不同,它又可以分作三種不同類型。一種是神話和通俗宗教的象征主義,這種象征主義的發生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它把象征物和所象征的意蘊,看作是同一個東西。例如古希臘人認為雅典娜女神確實存在,雅典娜女神就是愛情和智慧。另一種是寓言和日常生活的象征主義,這種象征主義的發生是自覺地、清楚地意識到的,它是經過仔細地選擇,選擇那種和某種觀念相近似的事物來象征這種觀念.例如以狐貍代表狡猾、用天平象征公平和正義。而審美的象征主義,大致介乎二者之間,它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然而在某種程度上又是自覺的、有意識的。它是“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藝術家或詩人則把我們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它給自然和藝術灌注生氣,給事物賦予我們自己的靈魂和感情。審美的象征主義活動主要是感情活動,而不是聯想活動, “外射”、 “感入”就是把某種情感親切地移入對象,使對象人化,使對象和它所象征的觀念、情感若隱若現的融成一體,從而使人們把自然和藝術看成是人類生命和人格的象征。
費肖爾以審美象征作用的理論,解決美學上形式論和表現論之間的對立,審美象征主義說明了純粹的形式主義完全是一種幻覺,因為審美觀照中事物的外貌和形式,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性,都是人類生命和人格的表現和象征。后來,他的兒子羅伯特·費肖爾從“審美象征作用”這一概念出發,明確地提出了“移情作用”的概念,里普斯繼承和發展了費肖爾父子的觀點,使移情說成為系統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