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寫作《小說的情節(jié)》文學寫作
小說的情節(jié)
一、小說情節(jié)的內涵
小說情節(jié),是指小說中表現(xiàn)人物關系、人物與環(huán)境關系及矛盾沖突,展示人物性格的生活事件,是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小說人物的所作所為,只有通過情節(jié)才能具體地、連貫地、完整地展現(xiàn)。他們的各種遭遇之所以能引起我們的愛戴或憎惡,他們的品格之所以能引起我們的贊美或鄙視,他們的命運之所以能震動我們的心靈,這些都不是小說作者靠抽象的議論、主觀的結論和主觀的抒情能帶來的藝術效果,而是由于作品中人物之間(或人物自身)、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所表現(xiàn)的具體行為造成的。這些矛盾沖突和行為構成了情節(jié)的主要內容,讓讀者從情節(jié)中看到了他們的遭遇和性格,并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離開情節(jié),就會失去小說講故事的藝術特長,人物形象及性格就難以充分地顯示。
情節(jié)在小說中對揭示人物性格和表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起著重要作用,并直接關系到作品藝術性的高低。古今中外優(yōu)秀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對客觀世界的審美認識和反映,對主觀感情的灌注和流露,都是以具體的、可感的藝術形象為媒介,通過豐富曲折、巧妙多變的情節(jié)而引人入勝。一個好的情節(jié),往往會使讀者感慨不已,經(jīng)久難忘。《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焚燒詩稿的情節(jié)讓我們同情嘆息;《水滸傳》中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的情節(jié)讓我們拍手稱快;《藥》中華老栓討人血饅頭的情節(jié)讓我們?yōu)橹耐矗弧杜r怠分衼喩谛虉錾现笓]膽戰(zhàn)心驚的劊子手向自己開槍的情節(jié)讓我們的心靈震撼;《劊子手》中勒迦涅斯侯爵為了讓兒子胡安尼多活下來反擊侵略者,而答應侵略軍讓兒子作劊子手刀鍘親人的情節(jié)讓我們驚心動魄;《簡·愛》中羅切斯特在受傷后向簡·愛表白愛情的情節(jié)讓我們心向神往。這些例子都無一例外地說明了情節(ji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小說作者都十分重視情節(jié)的構思和安排。
二、情節(jié)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
現(xiàn)實生活是由各種社會條件、各種人事和各種環(huán)境有機組合而成的一個復雜的整體。情節(jié)的完整性,是以生活事件為基礎,通過作者的想象、虛構,組成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藝術整體。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與矛盾有始有終,有一定的發(fā)展過程。小說情節(jié)的展開,也必然是有一定過程的,而這個過程表現(xiàn)出必要的完整性。作為小說故事所包含的情節(jié)(不是指故事中的某一個情節(jié)或情節(jié)片段),都有自己的開端和終結,其間的發(fā)展變化必然像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一樣,由不明顯的量的變化向顯著的質的變化發(fā)展。這樣就自然地形成了情節(jié)在一般情況下所具有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不同的作者,對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安排。小說并非都要按照故事的自然發(fā)展過程來安排情節(jié),有不少小說采用倒敘的方式將故事中間的情節(jié)或結局的情節(jié)放到作品的開頭,然后再將本應具有的開端情節(jié)以順序或插敘的方式進行安排,這樣,使情節(jié)產(chǎn)生懸念和富于變幻,往往能增加情節(jié)的吸引力。但小說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不管以什么方式安排,一般都應表現(xiàn)出情節(jié)的完整或相對完整,如泰戈爾的《摩訶摩耶》(節(jié)選)。
一
摩訶摩耶和羅耆波在河邊的一所破廟里相見了。
她默默地用她那天生就有的莊重的目光望著羅耆波,目光中含有責備之意,意思是:“今天你怎么敢在這樣一個異乎尋常的時刻叫我上這兒來?你敢于這樣做,不過是因為我一直對你百依百順罷了!”
羅耆波一向就有點兒怕摩訶摩耶,現(xiàn)在,她的目光使他完全心慌意亂了。他原來想好的要對她說一大篇話的計劃只好放棄了。然而他總得馬上說出為什么要約她來這兒啊。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說道:“我說,我們離開這兒,去結婚吧。”不錯,羅耆波這樣一口道出了自己的心事;可是他私下里編出來的開場白沒有了。他的言語顯得非常乏味、唐突——甚至荒謬可笑。他說過以后,自己也感到著慌,可是沒有力量再說幾句加以補救了。這傻瓜!他約了摩訶摩耶中午到河邊這座破廟里來,卻只能對她說“我們結婚吧”。
摩訶摩耶是名門之女,今年24歲,正當青春美貌的年華,像一座帶有早秋陽光色彩的純金塑像,像陽光那樣寧靜而光芒四射,還有著一副像白晝光輝一樣的自由無畏的眼神。
過了一會,他回過頭來向摩訶摩耶又投出懇求的眼光。她搖了搖頭,回答說:“不,不可能。”
立刻,他的希望的殿堂倒塌了。他知道,摩訶摩耶一搖頭,便是主意已定,人間誰也無法扭過她來了。摩訶摩耶家多少代以來就以名門望族的血統(tǒng)自豪——她怎么能同意下嫁給羅耆波這樣一個家世低微的婆羅門呢?戀愛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她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是自己過去輕率的行動使得羅耆波懷有這樣大膽的希望;她立刻準備離開這所破廟。
羅耆波了解她的心意,趕緊說:“我明天就離開這里。”
最初她想對這個消息表示毫不在乎,可是她做不到。她想離開,她的腳不肯動。她平靜地問道:“為什么?”羅耆波說:“我的東家從這兒調到梭那普爾的工廠去了。他要帶我一起去。”她又默默地站了好半天,沉思著:“我們不是一條路上的人,我也不能希望一個男子在我眼前終身做囚犯。”她于是略略張開緊閉的嘴唇說,“好吧。”這兩個字聽來簡直是一聲深沉的嘆息。
說了這兩個字,她轉身剛要走,羅耆波猛然一驚,低聲說,“你哥哥來了!”
她往外一看,看見她哥哥朝著神廟走來,知道他已經(jīng)發(fā)覺他們的密約了。羅耆波怕摩耶被人誤解,想從墻上破洞鉆出去逃走;可是摩訶摩耶拉住他的手臂,用力拉他回來。帕凡尼查蘭進了廟,只默默地平靜地看了他們一眼。
摩訶摩耶看著羅耆波泰然自若地說:“好吧,羅耆波,我會到你家去的。你等著我吧。”
帕凡尼查蘭一聲不響地離開了神廟,摩訶摩耶也一聲不響地跟著他走了。羅耆波呢?他茫然站著,好像被判處了死刑。
二
當天夜里,帕凡尼查蘭給了摩訶摩耶一件深紅色的綢紗麗,要她馬上披上。接著他說:“跟我走。”誰也不曾違抗過帕凡尼查蘭的命令,哪怕只是一個暗示,摩訶摩耶也不例外。
這一天夜里,兄妹二人走到離家不遠的河邊的火葬場。那兒有一間小屋,收容將要送去圣河邊火葬的垂死的人,小屋里正躺著一個老婆羅門,在那里等待著死神降臨。兩人走近床邊。屋子的一角有一個波羅門祭司。帕心尼查蘭對他打了個招呼。祭司急忙收拾好舉行婚禮要用的東西。摩訶摩耶明白自己要嫁給這個垂死的人了,可是她沒有一絲兒反抗的表示。在這間被附近的兩個火葬堆的微弱的閃光照亮著的半明半暗的屋子里,在喃喃地念誦經(jīng)文的聲音和垂死的人的呻吟聲中,他們?yōu)槟υX摩耶舉行了婚禮。
婚后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婦。她并不為此過于悲傷。羅耆波也是這樣,她成為孀婦的消息并不像出人意料的結婚消息那樣沉重地打擊他。他反而有點兒高興。然而高興的心情并沒有維持多久。第二個可怕的打擊完全把他打垮了;他聽說那天火葬場要舉行一場隆重典禮,摩訶摩耶要和她丈夫的尸體一起火葬。
就在這樣一個時候,外面有人猛力推門。羅耆波忙把門打開。一個女人進來了,她裹著濕透了的衣裳,一幅長長的面幕遮住了整個臉龐。羅耆波一眼就認出她是摩訶摩耶。
他十分激動地問道:“摩訶摩耶,你是從火葬堆中逃出來的么?”
她回答道:“是的,我答應要來你家。我守信,我來了。可是,羅耆波,我不是從前的我了;我完全變了。只有我的心還是舊日的心。只要你提出,我還能回到火葬堆去。但是,你如果發(fā)誓永不拉開我的面幕,永不看我的臉,我就會在你家住下來。”
從死神手掌中奪回了她,這已經(jīng)夠了;此外一切考慮都不在話下了。羅耆波立刻回答:“在這兒住下吧,你愛怎么樣都行。如果你離開我,我就會死了。”
摩訶摩耶說:“那么立刻走。我們到你的東家那兒去。”
羅耆波放棄了家中所有的財物和摩訶摩耶一起在暴風雨中出發(fā)了。風吹得他們直不起腰,被風卷起的砂礫像流彈一樣打痛他們的身體。兩人避開大路。在曠野里走著,因為恐怕路旁的大樹會倒下來壓著他們。狂風在后面趕打著他們,好像要把這一對青年趕離人間,推向毀滅。
三
讀者千萬不要不相信我的故事,不要認為這是虛構的,脫離現(xiàn)實的。在流行寡婦殉葬的年代里,據(jù)說的確發(fā)生過這一類的事。
摩訶摩耶被綁住手腳擱在火葬堆上,在指定的時刻點上了火。火焰竄上來的時候,正好起了狂風暴雨。那些來主持大典的人連忙逃進停放垂死的人的小屋,關上了門,大雨頃刻之間便把火葬堆撲滅了。這時摩訶摩耶腕上的繩索已經(jīng)燒成灰燼,她雙手能活動了。她忍受燒傷的劇痛,一聲不響地坐起來解開腳上的繩索。然后她裹著那已燒去了一部分的衣裳,半裸著身子從火葬堆上站了起來,先走回家去。家中誰也不在,都去火葬場了。她點亮了燈,換上一件新衣,對著鏡子看一下自己的臉。她把鏡子擲在地上,沉思了片刻。然后她取出一幅長長的面幕遮住了臉,走到鄰近的羅耆波家。這以后發(fā)生的事,讀者已經(jīng)知道了。
不錯,摩訶摩耶現(xiàn)在的確住在羅耆波家里了,可是羅耆波并不快樂。其實不過是一層薄薄的面幕隔開了他們。但這面幕卻是永恒的,像死亡一樣,甚至比死亡更令人痛苦;因為死亡造成的苦痛,在年深日久之后,由于絕望,還可以逐漸消失;而面幕造成的隔離,卻時時刻刻在粉碎活生生的希望。
這兩個沒有伴侶的孤獨的人便這樣在一起過了很久。
一夜,正是新月出現(xiàn)后的第10天,是雨季以來的第一次云開月朗。靜寂的月夜像是坐守在入睡的世界旁邊。那一夜,羅耆波也離開了床,坐著了望窗外。悶熱的森林把一種特殊的香氣和蟋蟀的懶洋洋的低鳴一同送進了他的房屋。他了望著,見到一行行黝黑的樹木旁邊,已經(jīng)入睡的小池塘在閃閃發(fā)光,好像一個擦亮了的銀盤。很難說一個人在這樣的時候會不會有清晰的思想。只有他的心朝著某一個方向奔馳——像森林一樣送出一陣陣香氣,像黑夜一樣發(fā)出一聲聲蟠蟀的低鳴。羅耆波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不過在他看來:這一夜,一切古老法律都被拋在一邊了;這一夜,雨季之夜已經(jīng)拉開了自己的云幕;這一夜顯得靜寂、美麗、莊嚴,正像昔日的摩訶摩耶一樣。他全身的熱血奔騰匯合,涌向那一個摩訶摩耶了。
羅耆波像一個夢游人似的走進了摩訶摩耶的臥室。她已經(jīng)睡了。
他站在她旁邊俯身看著她。月光恰好照在她臉上。可是,多可怕啊!昔日熟悉的臉龐哪里去了?火葬堆的烈焰用它無情的貪饞的舌頭舐凈了摩訶摩耶左頰的美麗,留下的只有貪饞的殘跡。
羅耆波吃驚得動了一下?一聲含糊的叫聲從他唇邊溜了出來么?也許是這樣。摩訶摩耶驚醒了——她看見羅耆波站在自己面前。她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離開了床。羅耆波知道霹雷要響了。他伏在她腳前,抱住她的腳,喊道:“饒恕我!”
她沒有回答一個字,她走出房間時頭也不回一下。她再也沒有回來。哪兒也找不到她的蹤跡。她的沉默的怒火,在那毫不留情的永別的時刻,給羅耆波的余生烙上了一道長長的瘢痕。
(選自泰戈爾《摩訶摩耶》,滑明達《外國文學作品賞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小說通過女主人公摩訶摩耶和男主人公羅耆波在戀愛婚姻上的悲慘遭遇,深沉地抨擊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和野蠻的殉葬制度,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凄婉悲慘的故事。作品以富于戲劇性的情節(jié)不斷推進的形式,為讀者構成了具有悲劇美的完整的生活圖景。小說的三部分是按故事發(fā)生、發(fā)展至結局的順序來安排的。第一部分,羅耆波向摩訶摩耶求婚,由于門第觀念,遭到拒絕。同時讓摩訶摩耶對羅耆波說的“你等我吧”,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故事在這部分開始并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沖突。第二部分,摩訶摩耶和垂死的老人舉行婚禮,并于第二天殉葬。悲傷失望的羅耆波準備自殺,沒想到從火葬中逃生出來的摩訶摩耶與他一起私奔。這部分也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摩訶摩耶要求羅耆波發(fā)誓永遠不拉開她的面紗。第三部分,摩訶摩耶蒙面和羅耆波生活在一起。作品借一個雨后月夜,讓羅耆波發(fā)現(xiàn)了摩訶摩耶蒙面的秘密,摩訶摩耶因羅耆波沒有遵守諾言而決然離去,情節(jié)的急轉直下和結局的不可挽回,加深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作品在每部分中,都根據(jù)前面埋下的伏筆和承上啟下的關鍵情節(jié),自然絕妙地組成了和諧、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
中外小說中,并不是所有的小說都在情節(jié)的完整性上體現(xiàn)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這樣四個部分。有的作品為了擴大讀者的想象空間,給讀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作者并沒有寫出通常的結局,如馬克·吐溫的《中世紀的傳奇》,他將故事情節(jié)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將結局作為懸念留給了讀者,其書大概情節(jié)如下:
1222年,在德國克拉金斯坦采邑的古堡中,老男爵克拉金斯坦和他的獨生女兒康拉德在進行一場重要而秘密的談話,他告訴女兒他的父親是老公爵,老公爵的爵位已由克拉金斯坦的哥哥烏利奇繼承。
老公爵臨終時規(guī)定,烏利奇公爵的爵位繼承方法是:他們兄弟二人誰有兒子就由誰來繼承。如果沒有兒子只有女兒,只要烏利奇的女兒不失貞潔,由她來繼承。如果她不能保持貞潔,而弟弟的女兒聲譽清白,便由弟弟的女兒來繼承。
克拉金斯坦只生了一個女兒就是康拉德,烏利奇公爵在康拉德十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女兒康絲坦絲。剛生康拉德時,她父親想了一個篡奪爵位的詭計,女兒是半夜生的,只有醫(yī)生、護士和六個宮女知道,老男爵在一小時內把這八個人統(tǒng)統(tǒng)絞死,并且對外宣布生的是一個男孩兒。康拉德女扮男裝,一直由他的姨母照顧,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28歲了。烏利奇已經(jīng)年老,按法律應由“男孩”康拉德來繼承公爵爵位。
康拉德的父親對她講了28年來的秘密以后,說“你的伯父要你去見他,把實權移交給你,但先不正式繼承公爵爵位。你現(xiàn)在必須到他那里去,住在那里一直等到繼承爵位。”他還告誡女兒康拉德說,“根據(jù)古老的法律,任何婦女在沒有正式加冕之前,只要在公爵的寶座上坐一分鐘,就要判處死刑。你要坐在首相的位置上處理國事,決不能坐到寶座上去。這一條你一定要牢記。”
康拉德公主堅決不同意她父親的建議,她不愿與自己的堂妹去爭奪公爵爵位,更不愿意采取這種不光彩的手段。她希望恢復自己女兒家的本來面目,不愿意這樣女扮男裝去騙所有的人。但父命難違,康拉德只好到她伯父那里去。
烏利奇公爵見康拉德少年英俊,才貌出眾,非常喜歡,便把管理國事的大權交給康拉德。
克拉金斯坦為給康拉德繼承公爵爵位掃除障礙,破壞康絲坦絲的貞潔,派去一個年輕伯爵到宮中騙得了她的愛情和貞操,使她懷孕后逃走。
康絲坦絲愛上了堂兄(她不知道她是個女人)康拉德,死死纏著她,希望能很快同她結婚,康拉德無法擺脫而又說不出充分理由來拒絕。當堂妹把她逼得無法時,康拉德只有斷然拒絕堂妹的愛情并從此不再和她見面,康絲坦絲對她由愛慕轉為仇恨。
宮中傳出康絲坦絲生了一個孩子的流言。在當時,未經(jīng)神圣的婚禮而生了個孩子是要判處死刑的。老公爵委托康拉德全權審理,依法判處。康拉德百般推脫,公爵不允,她只好擔當最高審判官的角色。
貴族法庭開庭審判,康拉德坐在首相的位子上正要宣判,大法官說:“不行陛下,你必須坐在公爵的寶座上才能宣判,否則便不合法。”
康拉德心中打了一個冷戰(zhàn),她尚未加冕,怎能坐公爵的寶座?她面容失色,內心惶惑,可是在成百名貴族的逼視之下,她又非坐上不可,再猶豫就會引起懷疑了。她鎮(zhèn)定了一下,登上寶座,對康絲坦絲公主宣布說:“犯人,按照傳統(tǒng)法律,你未結婚而生了孩子,應當判處死刑。但你如能供出你的同犯,把他交給執(zhí)行吏,你就可以免除死刑。你現(xiàn)在應該說出:這個孩子的父親是誰?”
審判庭極為寂靜,空氣非常緊張。
只見康絲坦絲公主慢慢轉過身來,眼中射出仇恨的光芒,指指寶座上的康拉德說:“就是你!”
康拉德覺得一陣寒氣直入心肺。此刻,她跟她那混在人群中的父親同時昏倒在地。
這里留下一個看來無法解決的矛盾:要否認康絲坦絲公主的指控,康拉德必須證明自己是一個女人;可是,如果暴露自己是一個女人,她未經(jīng)加冕而坐在寶座上去審判一位犯了罪的公主,就必須被處死刑。
作者馬克·吐溫最后說:“下文如何,無論現(xiàn)在或將來,你在任何書中,也找不出答案來。”這篇小說在情節(jié)上具備了矛盾的開端、轉折、發(fā)展以至高潮的各個部分,那沒有結局的結局也是別開生面,正是這樣的懸念結局給我們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再創(chuàng)余地。
三、合情合理地安排情節(jié)
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是虛構的,但不允許胡編亂造。虛構情節(jié)的前提是藝術的真實,即是符合人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生活邏輯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真實,這種真實體現(xiàn)著合情合理。小說情節(jié)的安排,必須做到合情合理,否則,不能使讀者信服,更不能產(chǎn)生審美趣味和有益的啟迪。
從普遍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心理來看,讀者喜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這樣的情節(jié)具有使讀者懷著極大興趣讀下去的吸引力。那些讀了開頭便知如何發(fā)展,讀了發(fā)展中的情節(jié)便知結局的作品,讀者是不愿往下讀的。有的作者為了滿足讀者的這種閱讀心理,只是在情節(jié)上追求意外效果,而有悖于人物的性格、環(huán)境的特點以及事件發(fā)展的必然性,造成不合情理的虛假情節(jié),反而使讀者失望反感。中外的優(yōu)秀小說,特別是長篇、中篇從開始到結局,大都有不少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情節(jié);即便是短篇,也有不少情節(jié),特別是其結局的情節(jié)也是很難預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如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主人公的各種遭遇都構成了讀者的意外。
窮困失業(yè)、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蘇比六次有意識地想要觸犯刑律而都意外地未能懲罰,當他不再想做壞事,決心重新開始生活的時候,卻意外地入獄了。
應該說蘇比在做六件事以前,小說一開始就給讀者造成了意外。冬季即將來臨,蘇比因不愿到慈善機構去領難以維持生活的救濟,而想干一點違法的事去監(jiān)獄里住幾個月。誰都不愿喪失自由去蹲監(jiān)獄,而他愿去,這雖然出人意料,但對一個無家可歸,不能維持溫飽的窮人來說,想出如此下策又是合乎情理的。當他第一次在大餐館想混飯吃而被趕出來,沒有如愿進監(jiān)獄,這個意外也是合乎情理的,因為有錢人進的大餐館不是他那樣的窮人能隨意進入的;當他第二次進餐館能混上飯吃,因為那是窮人可以去的小餐館,侍者不叫警察而把他摔到人行道上,這符合小餐店打發(fā)白食者的“情理”,這次不能進監(jiān)獄的意外也就成立;他砸壞商店櫥窗還是不能如愿進監(jiān)獄的意外,是因為在充滿謊言、欺詐的社會里,警察不相信犯罪的人不逃跑反而在原地站定不動;他故意在警察跟前去調笑陌生女子也不能如愿入獄的意外,是因為那女子是個不愿報警而樂意請他喝啤酒的妓女;他在劇院門口故意大吵大鬧“擾亂治安”,也不能如愿入獄的意外,是因為警察以為是大學生在慶祝球賽勝利而沒去管他;當他公開拿走別人的傘,別人不叫警察反而溜掉,是因為那把傘來路不正,這次不能進監(jiān)獄的意外也能讓讀者理解。這篇小說最大的意外也即最后的意外,是結局的情節(jié)。當蘇比經(jīng)過種種方式不能進監(jiān)獄,在莊嚴優(yōu)美的贊美詩的感召下,不愿再進監(jiān)獄而決心重新做人的時刻,他被警察當成圖謀不軌的罪犯送進了監(jiān)獄。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似乎顯得不近情理,然而在當時法律只保護有錢人而不保護窮人,窮人受到歧視和無端打擊的現(xiàn)實社會里,蘇比終于進了監(jiān)獄也就是合乎情理的了。
四、曲折多姿地安排情節(jié)
曲折多姿地安排小說情節(jié),既是真實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關系及矛盾復雜多變的需要,也是小說藝術的需要。生活中的矛盾往往由多種因素構成,這些因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有可知的,也有未知的;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等等。它們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或起形成、擴大、激化矛盾的作用,或起分離、縮小、化解的作用。這些因素及作用構成了生活矛盾的復雜多變性。安排情節(jié),要以生活矛盾的復雜多變?yōu)橐罁?jù),使情節(jié)曲折多姿。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形態(tài)常常表現(xiàn)在人物關系、命運的轉折與事件的突變上,如人物由順境轉入逆境、事件由順利轉為挫折;人物命運由喜劇突變?yōu)楸瘎。录沙晒ν蛔優(yōu)槭〉龋@些情況還可以反復交替,變化地安排為情節(jié)。這樣的情節(jié),既能多層次、多側面地展現(xiàn)生活的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又能使人物性格與作品的立意得到真實、自然、深刻的體現(xiàn);對讀者而言,則能產(chǎn)生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司湯達的中篇小說《法尼娜·法尼尼》在情節(jié)上表現(xiàn)的曲折多姿值得我們借鑒。
故事發(fā)生在1827年的羅馬。一個春天的夜晚,大銀行家B公爵正在舉行盛大的舞會。十九歲的法尼娜郡主是舞會上最美的姑娘,舞會的皇后,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
舞會進行到午夜時,傳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新聞:一個被關押在城堡里的年輕的燒炭黨人,刺傷了警衛(wèi)之后,化裝逃跑了,他本人也受了傷,警察正沿著血跡搜捕他。
舞會的第二天,法尼娜看見她的父親(當然也是一個貴族)悄悄到四樓上的一個小房間去,行動詭秘,引起了她的注意。
法尼娜懷著好奇的心理,第二天設法來到四樓平臺,從那里可以看到那個神秘的小房間。她靠近窗戶,看到房子里有一個年輕而極美的女人,確切點說,她看見椅子上搭著一件女人的袍子,袍子上沾滿了血跡,一大塊浸血的布蓋在那女人胸脯上,顯然她受了傷,正在秘密養(yǎng)傷。病人卻沒有看到法尼娜。
法尼娜忍耐不住,又一次去看望那個年輕人,這次她被受傷者發(fā)現(xiàn)了,法尼娜跪下來說:“我喜歡你,我一定對你忠實!”
從此,法尼娜幾乎每天都要悄悄去看望那個人。那人告訴法尼娜,他不是女人,而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他就是那個逃跑的燒炭黨人,被關在地牢里一年多了。法尼娜見他傷勢十分嚴重,便想盡一切辦法為他治療、護理。他們相愛了。那年輕的燒炭黨人叫彼耶特盧,他在那間小房子里住了四個月,他們的愛情越來越深。法尼娜提出要和彼耶特盧結婚,她說,她會得到父親的同意。可是彼耶特盧拒絕了,他認為結婚會妨礙他回到第一線去戰(zhàn)斗。法尼娜太愛他了,便答應給他軍火和金錢,支持他進行革命活動。
傷好以后,彼耶特盧就走了,回到了燒炭黨人的隊伍。他很快當選為燒炭黨人的領袖,由于法尼娜提供了金錢和武器,運動發(fā)展得相當順利。彼耶特盧準備召集一次重要的軍事干部會議,研究發(fā)動武裝起義問題。
法尼娜在燒炭黨人準備武裝起義的前夕,來到她的情人活動中心附近的別墅里,通過秘密聯(lián)系,她見到了彼耶特盧。她發(fā)現(xiàn)她的情人把全身心都投入到革命斗爭中去了,忘記了一切,甚至也忘記了法尼娜。彼耶特盧對她說:這次起義如果失敗,他就離開燒炭黨不干了,可以永遠留在她身邊了!這本來是隨便說說的,可是在法尼娜心里卻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她要永遠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不讓他再去冒各種危險。她趁彼耶特盧外出時,派了一個親信密使,把她得到的參加這次軍事干部會議的名單和住址,秘密報告給教皇大使紅衣主教。她刪去了彼耶特盧的名字。她想,她曾以大量金錢和武器支持燒炭黨,她又是這樣真誠地愛彼耶特盧,他是不會懷疑她的。
紅衣主教根據(jù)法尼娜提供的名單,立即采取了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準備與會的燒炭黨人全部加以逮捕。
發(fā)生大逮捕的那個不幸的夜晚,法尼娜和她的情人住在別墅里。法尼娜心神不寧,內心非常矛盾。半夜時分,她的仆人(也是燒炭黨人)來向彼耶特盧報告同志們被捕的消息,報告說:十九個人全部被捕,但在押解途中,逃跑了九個,一名跳井自殺;街道全部戒嚴,情況十分緊張。
第二天,彼耶特盧給法尼娜留下一個紙條就走了。紙條上寫道:我去當局自首,我不能讓同志們看到,只有我一個人未曾被捕而懷疑我是叛徒。他寫道:“你要是愛我的話,想著為我報仇吧,鏟除消滅出賣我們的壞蛋吧,哪怕他是我的父親!”
法尼娜痛苦萬分,但并不灰心,決定首先要設法救出自己的情人。她便匆匆回到羅馬后,立即展開營救情人的一系列活動:她答應和公安大臣的侄兒訂婚,條件是要這個人去竊取教會鎮(zhèn)壓燒炭黨人的秘密情報和文件。她還混入公安大臣辦公室親自看了有關機密文件,得知教會已經(jīng)指令公安大臣判處彼耶特盧死刑。她又化裝進入公安大臣的公館,用手槍威脅公安大臣,又用她的美貌誘惑公安大臣,要他設法釋放彼耶特盧。公安大臣為法尼娜美色所迷,答應了她的要求。第三天,由教皇簽字,特赦彼耶特盧。
法尼娜仍不放心,她得知押解彼耶特盧一行的隊伍即將來到羅馬附近一個城鎮(zhèn),便事先來到那里,運用她的影響,買通獄卒和教堂主事,讓他和彼耶特盧秘密會面。他們見面了。彼耶特盧全身被捆在鐵鏈中,她只能擁抱那冰涼的鐵鏈。彼耶特盧感情淡漠,對她說:“你嫁了那個人吧,我是屬于祖國的。”法尼娜把一小包鉆石和一把銼刀給了他,讓他在必要時設法逃走,用銼刀銼斷鐵鎖,鉆石做路費。他接受了,但是對她說:“我們永別了!”
法尼娜急于告訴彼耶特盧,為了他的自由,為了把他永遠留在自己身邊,她都做了些什么。最后她向彼耶特盧說出了呈遞黑名單的事,她想彼耶特盧一定會原諒她的。誰知彼耶特盧知道了這些情況后,憤怒得用捆著手的鐵鏈打她,無情地痛罵她,扔掉了她的鉆石和銼刀,自己走開了。這時候法尼娜才明白,她已經(jīng)永遠地失去了彼耶特盧和他的愛情,永遠不會得到他的原諒。
法尼娜失望地回到羅馬,很快地和那公安大臣的侄子結了婚。
這部中篇小說的副標題是《——教皇治下發(fā)現(xiàn)的燒炭黨人末次密令的詳情》。作品中的故事情節(jié)起伏跌宕,曲折多姿,富于變化。作者不斷提出懸念,又不斷解決懸念而提出新的懸念。在這個過程中,逐步交代事物的來龍去脈,逐步展示出人物的行為和性格。
小說通過曲折多姿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了尖銳的矛盾沖突:愛與仇,享樂與風險,民族解放與個人的幸福,革命與叛變,生與死等。正是在這十分尖銳的沖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青年燒炭黨人的光輝形象,也看到了法尼娜這個有著美麗的美貌,為愛情奮不顧身而又不擇手段的人物的復雜精神世界。小說通過曲折多姿的情節(jié),還深刻地顯示出小說深廣的社會意義。法尼娜和彼耶特盧的愛情悲劇,是爭取民族解放的燒炭黨人同以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反動勢力之間的生死斗爭的反映,也可以說是意大利燒炭黨人最后失敗的政治悲劇的縮影。若沒有曲折多姿的情節(jié),我們是不能具體、生動、形象地看到以上一切的。這部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對于我們的小說創(chuàng)作,不能說沒有借鑒意義。
五、情節(jié)的獨創(chuàng)性
情節(jié)的獨創(chuàng)性,就是作者構思和安排的情節(jié)內容及表現(xiàn)方式既不同于前人的作品,也不同于自己之前的作品,是作者用新的感受和獨特手法創(chuàng)造的情節(jié)。這種情節(jié)是人無我有,別開生面的。李保均在《小說寫作》中講到情節(jié)的獨創(chuàng)性時指出:沒有情節(jié)的獨創(chuàng)性,就不可能寫出好作品,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做到獨創(chuàng)這一點并不容易,不少作品,存在著情節(jié)相似、雷同的毛病,作者不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才能——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最可寶貴的才能。這些作者在構思情節(jié)時,時常會出現(xiàn)一種妨礙獨創(chuàng)性的干擾,那就是總在想:準備寫的這一切,別人是怎樣寫的?成功的作家是怎樣處理的?而很少考慮自己該怎樣寫,怎樣處理。這是一種典型的模仿性構思和惰性思維。古人早就批評過這種狀況。清代顧炎武說:“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極詣,況遺其神理,得其皮毛乎?”“終身不脫依傍二字,斷不能登峰造極!”要使小說的情節(jié)具有獨創(chuàng)性,作者在構思情節(jié)時,就應該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去考慮:我寫這一切,與別人有哪些不同?哪些是我自己獨到的感受及獨到的表現(xiàn)手段?
獨創(chuàng)性的情節(jié)與作家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有著密切關系。劉心武的體會是:“所謂獨特,就是基于我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感受……我越從自己的獨特經(jīng)歷和感受出發(fā),我的作品就越不會與別人雷同,也就越可能具備特點。”就是說,要從自己獨特的個人經(jīng)歷出發(fā),對自己熟悉的東西進行深入的挖掘,從中找出獨特的情節(jié)。講究情節(jié)的獨創(chuàng)性,目的還在于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沒有獨創(chuàng)性的有表現(xiàn)力的情節(jié),性格就可能是落入俗套的。雷同、摹仿他人的情節(jié)絕不可能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個性。離開了獨創(chuàng)的情節(jié),就不可能塑造出新的人物形象。
要創(chuàng)新,就要善于回避已有的情節(jié)模式和構思線路。這就要求我們多讀多看,了解創(chuàng)作信息。在思路和情節(jié)與別人撞車時,自己就要另辟蹊徑。否則,自以為獨創(chuàng)的東西,很可能別人早已寫過。清人許印芳說:“凡我見聞所及,有與古今人雷同者,人有佳語,即當擱筆,或另構思,切忌拾人牙慧;人無佳語,我當運以精心,出以畢力。”事實上,如果我們能處處回避與別人的相同處,獨創(chuàng)性便會脫穎而出。作家最忌評論者說他“像”誰,太像了,就失去了自己。當有人說契訶夫的作品有屠格涅夫的作品情調時,契訶夫幽默地反駁說:“這多么愚蠢!……我倆的不同就跟快腿獵狗和普通獵狗的不同一樣。”強調區(qū)別,強調獨特,對于情節(jié)設計尤其重要。我們常感到一些小說很有吸引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的情節(jié)我們沒有見過,十分獨特。同樣是寫專制制度下愚昧麻木的民眾,屠格涅夫的《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中,表現(xiàn)做粗活的人為給家里帶來好運而要把絞死革命者的繩子弄到手的情節(jié),與魯迅的《藥》中華老栓討要浸透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兒子治病的情節(jié)不大相同。盡管魯迅在《藥》的立意上受到屠格涅夫《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的啟發(fā),但《藥》的情節(jié)及人物性格、形象卻以其創(chuàng)新的藝術魅力震撼了讀者。
還應該進一步指出,不能重復別人的,是不是可以重復自己的呢?有的作者,把自己已發(fā)表作品中的精彩情節(jié)和寫法,變化一下,反復使用。這樣使作者不能超越自己,不能寫出更新更好的作品,同時,也讓讀者失去關注的興趣。創(chuàng)作之意在于強調創(chuàng)新寫作,只有具有認識和審美新意的作品才能受到讀者賞識。因此,創(chuàng)作的內容和形式既不能與別人雷同,也不能重復自己。由于小說的內容多是由情節(jié)組織起來的,這種雷同最容易出現(xiàn)在情節(jié)上,從而影響小說藝術質量。這一點,我們應特別注意。
不過,還應該指出,在強調情節(jié)獨創(chuàng)性的同時,要注意避免情節(jié)的獵奇和脫離人物、內容的標新立異。雨果的見解很對:“獨創(chuàng)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當作荒謬的借口。在文學作品里,構思越是大膽,創(chuàng)作愈應無懈可擊,如果你要有與眾不同的理由,你的理由就應該十倍于人。”獨創(chuàng)性的情節(jié)應該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得到新穎獨特而又理由充分的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