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
【介紹】:
現代詩人、學者。原名聞家驊,后改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3年考入清華學校,深受“五四”時代愛國的民主的思想影響。1922年赴美留學,學習美術,研讀西方文學,致力于中國文學,特別是詩的研究和新詩的創作,是新月社的主要詩人。1925年回國,先后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從事學術研究,取得相當的成就。1943年后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抗戰勝利后,積極反對國民黨發動反人民的內戰。1946年7月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為民主而奮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得到毛澤東、周恩來同志的高度評價和全國人民的崇敬。著有詩集《紅燭》、《死水》,論文集《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聞一多全集》(8卷,4冊),內容包括古典文學研究、詩歌創作、批評、雜文、詩選及校箋等。此外尚有二百多萬字的手稿待整理出版。
《紅燭》(1923)是他的第一本詩集。內容比較廣泛,有歌頌熱烈愛情的(《紅豆》);有描繪自然景色的(《春之首章》、《春之末章》);有抒寫藝術上的追求的(《藝術的忠臣》、《黃鳥》);有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孤雁》、《我是一個流囚》);有反映軍閥混戰、生靈涂炭慘象的(《初夏一夜的印象》)。在抒寫歌頌追求理想的詩作(如《西岸》、《雪》、《時間的教訓》)中,透露對黑暗祖國現實的懷疑和詛咒。《紅燭》中最引人注意、影響最大的則是愛國思鄉的詩作。帝國主義的種族歧視激起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在《孤雁》、《太陽吟》、《憶菊》等詩篇中,他痛詆西方文明,以動人的語言,深沉熾烈的情感,傾訴他鄉游子的“無邊的酸楚”和對父母之鄉的深摯的思念,發出對祖國由衷的充滿自豪感的贊美和歌頌,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
第二本詩集《死水》(1928),內容更充實更現實,藝術更成熟。抒寫強烈的愛國熱情仍是最感人的主題,《一個觀念》、《發現》、《祈禱》,《一句話》等,以自己的祖國作為歌頌的對象,它描繪理想的祖國,深情地歌頌祖國的歷史,悲憤地詛咒鞭撻黑暗的現實,祈禱并堅信光輝的未來。《洗衣歌》則在對帝國主義國家的種族歧視的憤怒抗議和對勞動僑胞的真摯同情中,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的正氣和深情。詩人鄙棄個人“墻內尺方”的和平與幸福,開拓了廣闊的藝術世界。《天安門》記下了軍閥政府屠殺愛國青年的罪行;《荒村》描繪了軍閥內戰給農村造成的災難;《罪行》、《飛毛腿》、《欺負了》、《春光》抒寫了對勞動人民的不幸命運的同情和悲憤,表現了詩人對軍閥統治的現實和人民苦難生活的更大關注和正視,思想更開闊,生活氣息更濃厚。聞一多追求新詩的藝術美和形式美,說新詩應該是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是新格律詩的理論倡導者和實踐者。他的詩得益我國古典詩歌的滋養,又接受西方詩歌的影響,想象豐富,比喻新奇,語言凝煉,色彩秾麗,構思巧妙,意境深刻,并顯示了從自由體式向格律化的發展變化,技巧日趨圓熟。以《死水》為代表的新格律詩篇章,更講究音節和格式,結構謹嚴,形式整齊,量體裁衣不拘一格。聞一多的詩作標志著“五四”以后詩歌的新開拓,對現代新詩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