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捺缽
捺缽,遼代的語言,行營的意思。遼初太祖、太宗兩朝國土的開拓和鞏固并沒有改變契丹族的游牧漁獵風習。四季違寒避暑,隨水草就畋漁,皇帝四時各有行所。這種風習在遼中期得以制度化并與遼代相始終。其內容:春捺缽,皇帝于正月上旬到長春州(今吉林省扶余他虎城)東北三十五里的鴨子河濼(今吉林省大安境月亮泡),主要是釣魚捕鵝雁。捕得第一只鵝時設宴慶賀,稱頭鵝宴。春盡始歸。夏捺缽無定所,多在黑山(內蒙東汗山)東北的吐兒山。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去,避暑約五十天,并與北南面大臣議政事,間有游獵張鷹。秋捺缽,七月中旬到永州(今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匯合處西南)西北五十里的伏虎林。主要是在山中射鹿。冬捺缽在永州東南三十里的廣平淀,時間較長,皇帝多與北南大臣議論政事,接受宋朝及諸國使節的朝賀,間有射獵習武。四季之中,因夏、冬捺缽皇帝召開政務會議并處理政務,較重要。屆時百官臣僚皆隨從。研究這一問題可參閱《遼史·營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