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來源于一件傷心事
“慈母”來源于一件傷心事
唐詩中有一首很溫馨的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詩幾乎家喻戶曉。而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親”。其實,在古代,“慈母”是個專門的稱謂,“慈”并非“慈祥”之意,這里的“慈母”一詞里蘊含著一件傷心往事。
在古代,想成為“慈母”有很多艱難的條件?!按饶浮币辉~最早可見于《儀禮·喪服》中?!秲x禮》對“慈母”的條件有諸多規定:“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命子曰:女以為母?!贝笾乱馑际钦f,如果想做一個慈母,身份限制為小妾,還要沒有孩子或者不會生育(至少是沒有生育男孩);丈夫要有另外的妾,且這個妾死掉并遺留下一個孩子。當這些條件都具備時,還需要丈夫表示明確的意思:“你把這個沒有母親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吧!”了解了這些,我們在讀到《儀禮·喪服》中“慈母如母”時,才不會感到突兀和費解。所以,根據詞源,“慈母”是一件傷心事,它和“生母”的死亡有關,與“慈祥”無關。
由此可見,慈母不是隨便哪個女人或者母親都可以做的,也不是每個兒子都能夠擁有的。不過,為《儀禮》所嚴格定義的“慈母”,其詞語的意思慢慢發生了改變,到唐代時,“慈母”不再是一個專稱,李白詩中有“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的句子,顯然這里的“慈母”就不是《儀禮》中的“慈母”,而是與現代意義的“慈母”意思更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