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哲學原理
德國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代表著作。寫于1843年,同年在瑞士蘇黎士出版。該書是費爾巴哈的《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一文的繼續和進一步論證。
作者在該書中把自己的新哲學——人本學稱為未來哲學。他認為未來哲學的任務,就是將哲學從“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導到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從“美滿的、神圣的、虛幻的精神樂園下降到多災多難的現實人間。”新哲學要求用一種純粹而真實的人的態度去思想,去說話,去行動。新哲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符合人類的利益,要成為預示未來、鼓勵進步的學說。
費爾巴哈認為,要建立未來的新哲學,首先要批判宗教神學,“將上帝現實化和人化,就是說:將神學轉變為人類學,將神學溶解為人類學。”作者在書中重點揭露了宗教的本質和批判了宗教所宣揚的種種謬論。他認為宗教的本質不是別的,只是擺脫了自然限制的人的本質。在神學中,人通過想象力把自己的本質異化為一種超現實的力量,設想為全知全能的上帝,加以崇拜。“神學從人的特性中剝去人的特性之所以成為人的特性的那種特性,從而將人的特性當成了上帝的特性”。書中在揭露神學關于上帝創造自然、創造物質世界的荒謬性時指出:有神論將上帝設想為一種純粹非物質的實體,然后說上帝創造了物質。這是純粹的虛構。“上帝創造了物質。但是是怎樣創造的,為什么創造的,拿什么來創造的呢?對于這一系列的問題,有神論者完全沒有答復。”費爾巴哈認為,物質是批判神學的有力武器,“神學無論在生活上或在思想上,一遇到物質,就破產了”。
要建立未來的新哲學,作者認為,還必須批判思辨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新哲學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存在理由,主要是與對黑格爾的批判有聯系的。”首先,作者揭露了黑格爾哲學唯心主義的錯誤實質,指出,黑格爾顛倒了自然和精神的真實關系,把依賴于自然、依賴于物質的精神看作是獨立的實體,是第一性的,然后又本末倒置地派生出自然界。其次,指出了黑格爾的思維和存在同一性的虛妄性。作者認為在黑格爾那里,存在只是一種與思維沒有分別的存在,一種只作為理性或屬性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被思想的抽象的存在,實際上并不是存在,因此思維與存在同一,只是表示思維與自身同一。這種同一“只是表示理性具有神性,只是表示思維或理性乃是絕對的實體,乃是真理與實在的總體,只是表示并無理性對立物的存在,一切都是理性,如同在嚴格神學中一切都是上帝,一切真實和實在存在的都是上帝一樣。”再次,揭露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書中指出,黑格爾的神秘的絕對精神無非是脫離人腦的精神,是把人的思維、理性從人中分離出來,使它變成為普遍的絕對化的思維,獨立的實體,進而把它說成是世界的本原。最后,揭露了黑格爾哲學與宗教神學的關系。指出:“思辨哲學的本質不是別的東西,只是理性化了的、實在化的、現實化了的上帝的本質。思辨哲學是真實的、徹底的、理性的神學。”“唯心主義不是別的,就是理性的或理性化了的有神論。”
該書在批判思辨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哲學的基本原理。首先,指出未來哲學是人本學。“新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自然學說是人本學的基礎,人的學說是人本學的核心。強調新哲學不以抽象的思辨的方式,而以具體的方式,研究具體的現實事物,它以適合現實本質的方式,承認現實是真實的,并且將現實提升為哲學的原則和對象。其次,唯物主義地解釋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指出,存在并不是一種可以與事物分離開來的普遍概念,存在與存在的事物是一回事,存在不是思維創造出來的,它是“自為的存在,實在,實際,客觀性”。而思維則不是自為自在的主體,它是一個現實實體——大腦的屬性。因此,存在的具體事物是第一性的,而思維是第二性的。費爾巴哈主張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應“以對象、以思想的內容為依據”,也就是說,客觀存在是思維的內容,只有以現實的存在作為依據,才能達到思維與存在真正現實的同一。他還認為,只有將人理解為思維與存在統一的基礎和主體時,才具有現實性和真理性。再次,闡述了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思想。指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后天的經驗,“人的知識是事物的反映,是后于事物的”。人們的思想內容來自物質世界,“物質乃是理性的一個主要對象,如果沒有物質,那么理性就不能刺激思維,就不給思維以材料,就沒有內容。”書中十分強調感性在認識中的作用,公開把新哲學稱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學”。認為感覺是我們認識的基礎和出發點,人們在同自然界事物的接觸中,形成各種感覺、表象和概念。“感覺乃是絕對的官能,在感覺里面,尤其是在日常的感覺里面,隱藏了最高深的真理。”在強調感覺、感性認識的確實性、可靠性時說:“真理性,現實性,感性的意義是相同的。只有一個感性的實體,才是一個真正的,現實的實體。只有通過感覺,一個對象才能在真實的意義之下存在。”甚至把感性、直觀抬高到判別是非真偽的標準的地位。
該書十分推崇愛的地位和作用,主張新哲學要“建立在愛的真理上”。認為只有愛,才能有真理,有存在。沒有愛,也就沒有真理,不被愛的,不能被愛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客觀上如此,主觀上也是如此。”把愛看作是人類本身所固有的天性,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只有以愛為原則,才是符合人性的。并認為只有人性的東西才是實在的東西,才是有理性的東西。而人性、人的本質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包含于團體之中,包含于人與人的統一之中。因此,把“我”與“你”的統一,人們之間的互愛,“與人共存的人”,當作人本學新哲學的原則。甚至提出要把愛提升為信仰加以崇拜,建立愛的宗教。作者認為,他建立的新哲學就是崇拜愛的新宗教。“新哲學替代了宗教,它本身包含著宗教的本質,事實上它本身就是宗教。”
該書是一部杰出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著作,揭露和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本質,闡述了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當時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