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的《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是反映我國五十年代中期農村歷史性大變化的優秀長篇小說,195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60年又出版了《山鄉巨變續篇》。作品描寫湖南一個偏僻的山區——清溪鄉在1955至1956年建立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故事。小說描寫的是1955年初冬,縣團委副書記鄧秀梅,帶著黨的指示到清溪鄉辦合作社,她依靠干部和積極分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走家串戶發動群眾,用黨的政策和具體事實教育了農民群眾,揭穿了敵人的陰謀,培養了一批建社的骨干,在清溪鄉成立起五個生產合作社,基本上實現了清溪鄉的合作化。小說的續篇描寫的是1956年鄧秀梅調離了清溪鄉,領導發展合作社的擔子落在清溪鄉支書李月輝和社長劉雨生的身上。他們領導農民,揭露了敵人的破壞,建立了高級社,使合作化得到鞏固和發展,人們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品不僅比較成功地描寫了鄧秀梅、劉雨生、李月輝等農村基層干部的形象,還為當代文學畫廊提供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盛佑亭這一典型形象。老貧農盛佑亭,綽號亭面糊,他的性格特點是面面糊糊,糊涂而又可愛。他嘴巴厲害,喜歡罵,罵兒女、罵牛,可人們都不怕他。他還有些自私,常常打些小算盤。作者雖然寫到亭面糊的許多毛病,卻一點也沒有丑化他。既含著微笑批評了亭面糊的落后和可笑的一面,又滿懷著熱情地寫出了他的可愛和可貴的一面。他對黨、對新社會充滿熱愛,新的思想在他頭腦中孕育和成長。除了亭面糊之外,勤儉、本分、倔強而又有些守舊的老貧農陳先晉,能干而自私的王菊生,厭惡勞動、善于耍弄權術的秋絲瓜張桂秋,也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山鄉巨變》在藝術上也有許多獨到之處。小說分章節標標題,集中筆墨寫人物,如“支書”、“面糊”、“淑君”等。作者把火熱的斗爭生活融化在娓娓動聽的故事中,使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感人的藝術力量。在人物描寫上,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中采擷美的因素,用人物的行動和動作,用環境的反襯來描繪靜態的“美”和生活的“真”,并善于運用白描、側面烘托和對比等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特點。作者還善于將湖南的山鄉清秀、俊美的風物,經過篩選、提煉而進入作品的畫幅,與作品的基調和諧一致,呈現出明麗的地方色彩和時代氣息。除了景物描寫外,作者在描繪風俗、人情、服飾、飲食、梳妝打扮等方面也體現出鮮明的地方色彩。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通俗易懂,富于幽默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