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里仁為美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里仁為美
此語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 “子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魏代何晏引漢儒鄭玄的解釋是: “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 是為美。”把“里”字釋作名詞“居處”。宋代邢昺的解釋是: “里仁為美者,里,居也;仁者之所居處謂之里仁。凡人之擇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為美也。”把“里”字釋為動詞“居住”或“擇居”。可以認為, “里仁”的含義是“仁的精神所在之處”。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引了孔子這段話以后又發揮說: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 人役也。”孟子將“仁”解釋為宇宙精神和人類道德的最高體現。總的來說,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仁的精神所在之處就是美的。人生的選擇(不是指單純的擇居、擇鄰、 擇業、擇友等等,而是泛指)都必須歸結到樹立仁的精神,否則便無法得到智慧或知識。這段話,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美學思想。它涉及到兩個基本問題:第一,什么是“仁”?第二,仁、美、知三者的關系如何?
仁,是孔子學說里的最高范疇。 《論語》里講到“仁”的地方不少,但都語焉不詳。孔子每次或是將某種言行排除于“仁”之外來暗示“仁”的界限,或者針對某種情境,強調“仁”的一個方面。
“仁”這個字在古代是與“人”字相通的。 “仁”的根本精神是在“愛人” 由此引伸出“能好人,能惡人”、 “泛愛眾而親仁”,引申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申出“克己復禮為仁”, 引申出“恭寬信敏惠”,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 孔子這里講的“愛人”,與孟子后來基于人性善的觀念提出的“仁義”有些不同,與后來人們一般意義上講的“博愛”也不一樣。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 “仁”是基于氏族血緣關系建立的普遍道德倫理法則,它的感情特征是親愛;它的理性內容是按照血親關系建立社會秩序,克制個人情欲適應社會規范;它的行為模式是加強個人精神修養,培養恭敬、寬厚、誠信、聰敏、慈惠、樂觀等性格素質,維系人與人之間的親愛關系;它的社會功能是要恢復并鞏固古代氏族奴隸社會和國家制度。因此,從“仁”里面可以產生出道德、法律、政治、藝術、知識、教育等等。 “里仁為美”,“美”在這里是指“仁”的總體的肯定性價值,是指崇高博大的精神美。這同孔子在其他地方講到的與“善”相對的“美”的概念不同,這里沒有提到訴諸感官的審美特征。在孔子的美學思想中,仁愛精神是美的本質所在。它也是最高的善、最高的智慧。人間的一切美德善行、文治武功、知識技能乃至服飾玩好都需寓寄仁愛精神才具有美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