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乘車有什么禮儀
古代乘車有什么禮儀
車、轎等交通工具的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它們也被附帶了尊貴卑賤的標志。什么樣的場合該乘坐什么類型的車,用多少馬匹拉車,需要幾個人抬轎,用什么樣的花紋裝飾車身轎身……這些問題在古代都有明確的規定,慢慢地這些規定便演變成后來的乘車禮儀。
因為車成為等級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歷代都對車服品級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任何人不得僭越。如果該乘車的時候而沒有乘車也是違背禮制的,要受到相應的懲處。東漢時,巨鹿太守謝夷吾曾乘坐簡陋的柴車,只帶了兩個隨從,到所屬小縣督促春耕。他本意只是想著節省,沒想到竟然遭到彈劾并受到降職的處分,原因就是“儀序失中,有損國令”。
古人乘車尚左。一般一車三人,御者居中,驂乘在右,尊者在左。如果車中尊者是國君或主帥,則居于當中,御者在左。車后通常是勇武有力的人,他的任務是執戈御敵,或者在車遇到危險時下車排除障礙、推車。
《禮記·曲禮上》中規定君子乘車,如果經過卿的屋舍就要下車,這是一種禮儀。唐宋以后,轎子逐漸成為一種新的交通工具,于是乘轎禮儀也隨之出現,其禮儀和乘車禮儀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