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藝術高于普通生活
文藝美學研究·藝術高于普通生活
作為一切藝術之源的社會生活并不就等于藝術,藝術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實際生活水平上,必須從現實生活出發,創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普通實際生活的藝術品。因此,藝術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要超越普通實際生活的。
藝術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在完整集中性上高于普通的實際生活。因為,生活中的普通事實的存在是自在的、分散的。人與事雖有自身的發展過程,人與人、事與事之間雖然也有某種聯系,但這種過程與聯系,比之藝術情節結構中的情形,卻是略遜一籌的。藝術反映生活的這種完整集中,正是因為藝術可以靠聚集散在生活事實,造成有機的整體情節,用可能性的假想邏輯彌補和接續在生活具體事實中并未發生,或剛在發生卻又偶然中斷的事情,使其形成完整的有機體。
藝術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在典型普遍性上高于普通的實際生活。前面說到完整集中性,其實踐目的也就是為了創造具有一定社會普遍性的典型形象。創造典型,從題材提煉,情節設置,到形象概括,中間都少不了對生活事實的增刪選擇,沒有這種增刪選擇,繼之加以典型集中化,創造成為典型的個性形象,就不能使現實生活形態轉化為真正的超越普通實際生活的藝術形象。自然主義理論反對對于進入藝術作品中的生活事實進行增刪,這是不符合藝術規律的,也無法創造出高于生活自然形態的藝術典型。毛澤東同志總結了藝術的、審美的歷史實踐經驗,才提出文藝既要“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也要把現實生活的“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創造成藝術典型。
藝術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在理想強烈性上高于普通的實際生活。因為源于實際生活的典型創造,必然使藝術的反映比之于原型的生活事實更為理想強烈化。在實現這一點時有一個關鍵性的原因,即作家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時,一開始就是有意識的,并且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就是使創作主體不僅能按照生活規律和美的規律來分析和處理復雜的生活現象,使之得到準確鮮明的藝術表現,使人從藝術品中可以看到在生活外在形態上看不見的東西。同時也能把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即對生活現實的綜合、凝聚之功,以及思索、向往、憧憬、愛憎等等意向,都表現于作品的描繪之中,使原來是第一性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即馬克思所說的“人化的自然”。這個“自然”與普通的實際自然根本不同點在于,它是人的勞動創造的結果,是創作主體美學理想輝麗的結果,其中體現著創作主體的審美意識。所以致使這種“自然”成為藝術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審美對象與審美感受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