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亞里士多德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文藝理論家。馬克思稱他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指出他最早分析了許多思維形式、社會形式和自然形式,也最早分析了價值形式。恩格斯也稱他為古代“最博學的人”。他的主要著作有:《詩學》、 《形而上學》、 《物理學》、 《倫理學》、 《政治學》、《工具篇》、 《修辭學》等。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但在文藝思想和美學思想上,他的觀點非常顯明地站在唯物主義方面。他對柏拉圖的“理念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的文藝觀點也是從批判柏拉圖的“摹仿說”開始的。柏拉圖割裂理念與實物的關系,認為實物是理念的摹仿,因而摹仿實物的文藝只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不真實。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一般寓于個別之中,本質就在實物之中,因此對實物的摹仿,不僅反映本質,而且?guī)в衅毡樾裕?“更富于哲學意味”。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美的理念,即一般的美,也不能離開具體的美的事物。一般的美,美的事物的本質,也只能存在于具體的、能感覺到的美的事物之中,并不能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也不能脫離美的事物。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說”的批判就是對唯心主義思想的批判,即對一般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批判。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站在唯物主義觀點上,從多方面闡發(fā)了藝術摹仿自然的思想。他認為現實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文藝對現實生活的摹仿,是以客觀事物和現象為藍本。他強調詩人的責任不在于描寫已發(fā)生的事,而在于描寫可能發(fā)生的事,即按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fā)生的事。認為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因為詩所描寫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亞里士多德對“摹仿說”作了深刻的說明,同時強調了藝術的真實和歷史的真實的區(qū)別。
亞里士多德對文藝的社會功能,也提出了重要的觀點。他把文藝作品所引起的美感和求知聯系起來,認為人對于摹仿的作品感到快感,引起愉悅的感情,原因是“我們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這說明文藝不僅摹仿現實,而且作用于現實,使人感到愉快。亞里士多德在談到音樂的作用時,指出音樂有“教育”、 “凈化”、 “精神享受”等作用,有助于緊張勞動后的休息。
亞里士多德在總結古代藝術實踐的基礎上,深刻論述了悲劇的特點。他在《詩學》中,對悲劇作了精辟的理論闡發(fā),給悲劇下了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他第一次提出了戲劇藝術六要素:動作(情節(jié))、語言、表演、思想、性格和音樂(歌唱),而且對這六個要素分別作了說明,奠定了西方戲劇的理論基礎。他還指出悲劇具有陶冶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亞里士多德處在希臘哲學、文藝都已發(fā)展到可以做出系統(tǒng)總結的時代。由于他一方面總結了希臘文藝最高成就,一方面建立了一些規(guī)范性的理論,在西方文藝思想發(fā)生了長久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