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書城
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槜李胡書城,販書畫為業,鑒別未精,售賣不能獲利,落魄吳門,日益窮困。偶至玄妙觀前散悶,見古董攤有仇十洲所繪《漢宮春曉圖》,稍有破損,而卷尚完,審為真跡,諧價青蚨七百已肯售,亟典衣購之。素與裱書鋪一翁善,持往評泊,翁嘖嘖稱賞,決非贗鼎,即浼其重加裝治,飾以錦贉(dān旦)瑤簽,貯以檀匣,璀璨可觀。
翁曰:“畫固佳,安所得售主乎?”胡曰:“予向識鎮洋畢秋帆制使弟,其人嗜古名人書畫,茍當意,雖重金不吝。今以圖往,幸得邀賞鑒,下半生衣食在是矣!”翁極慫恿,即向其貸資斧,附舟至鎮,持刺往謁。閽人見其衣履垢蔽,不為之通。投宿逆旅,愁思無策,乃攜畫日伺其門,冀得相遇。一日,畢乘肩輿出,仆從甚都,亟趨至輿前自通。畢曰:“君來幾日矣?奚困苦若此?”對以甫至,并言途中遇盜劫,資裝蕩然,襤褸如丐,誠自愧。畢令仆引其入第,俟拜客即來。胡幸已見畢,坐候書室中。少頃,畢至,出衣履易之,款待甚殷,曰:“君來必有墨妙,得無遭胠篋乎?”胡出其畫曰:“他物俱被劫,此卷以死衛之,獨存,敬以奉覽?!碑厡徱晹荡?,曰:“畫卻真,其為價幾何?”胡索二千金。畢嫌太昂,曰:“家兄在陜西節署辦萬壽貢,此卷可進呈,第為時已促,吾欲令急足先送至陜,徐徐償爾銀何如?”胡喜其畫已獲售,諾之。越旬余,出千二百金償胡,胡少之,畢曰:“銀不能益,如以為不足,吾有無用書畫,在花廳旁小閣中,任爾選幾十幅去可耳?!睂Ш灵w,見卷軸堆積,胡擇佳者恣取之,計盈百。畢曰:“庶可已乎?”胡曰:“是圖易此價,不無觖(juī決)望。君冠蓋之交滿天下,有嗜古者,乞手札薦援,俾得沾毫末,以補其絀,則君之惠也?!碑叧了剂季?,笑曰:“得之矣。海昌查小山觀察,家鉅富而性甚豪,近聞其購書畫,當為君游揚。此君無真鑒賞,徒噉名耳,勿賤售。”即修書畀胡。
囊金回吳門,重酬裱畫鋪翁,并償其負。悉以所得金市書畫,真偽參半,暨畢氏所攜歸者,俱裝潢精好,扁舟詣查。查得畢札,即延入。胡呈目錄,約八百余件,查令取前十件觀之,皆稱善;再閱十件,亦如之。謂胡曰:“卷軸甚多,何能遍閱?察君似長者,當不予欺,所有予悉購之可也?!焙笙策^望。查令核價,需二萬余金,如數予之。
胡既暴富,不復改業,遇名流墨跡,寸紙尺縑,無不收買;眼界日擴,鑒別亦精。三吳士大夫,皆與往還,論書畫者多折衷于胡先生焉。其后家日益饒,好古尤篤,所藏有國朝名人尺牘八十頁,予嘗見其刊本,顧寧人居其首,殿之者為吳谷人祭灑云。
(選自《香飲樓賓談》)
浙江嘉興人胡書城,以販賣書畫為業,但對于鑒別真偽不太精通,買賣不能賺錢,弄得流落蘇州,日益窮困。有一次偶爾到玄妙觀前閑步排遣煩悶,見到一個古董攤上有明朝大畫家仇十洲畫的《漢宮春曉圖》,稍微有一點破損,而整個畫卷還算完好。胡書城認準了確實是真跡,商議價錢七百文錢,賣主就已經同意出手,胡趕快典當衣服買了下來。他一向和裝裱鋪的一老先生關系很好,就拿著讓他評定。老先生嘖嘖稱贊,認定決不是偽作。胡就請他重新加以裝裱整理,在畫軸上飾以錦緞,加上精美的標簽,裝在檀香木匣子里,光彩美觀。
老先生說:“這幅畫固然珍貴,但哪里去找買主呢?”胡說:“我一向熟識鎮洋(今江蘇太倉)畢秋帆總督的弟弟,這個人喜好古代名人書畫,只要他看中了,即使化多少錢也不吝惜?,F在拿這幅畫去,如僥幸得到他的賞識,下半生的衣食就在這幅畫了!”老先生也極力鼓動,于是向老先生借了路費,搭船到了鎮洋,拿著名帖去拜見。畢府的守門人見胡書城的穿戴又臟又破,不給通報。胡只好在旅店住下,愁悶苦思也無辦法,就帶著畫天天在畢府門口等著,希望得以碰到。有一天,畢坐轎子出門,仆人親隨十分華麗,胡就趕緊跑到轎前自己通報。畢說:“您來幾天了?怎么困苦到這種樣子?”胡回答說剛剛到達,并說中途遇上了強盜搶劫,錢和行裝都被搶光了,弄得衣服破爛象個乞丐,實在自己感到慚愧。畢就讓仆人把胡領回府第,等他拜客后就回來。胡慶幸終于見到了畢,就坐在書房中等候。不久,畢回來了,拿出些衣裳鞋子讓胡換過,招待得很熱情,說:“您來這里必定帶有珍貴字畫,沒有遭搶劫嗎?”胡拿出那幅畫說:“別的東西都被搶了,這個畫卷我是拼死保護,所以惟剩它保留下來,敬呈給您觀看?!碑呑屑毧戳藥妆椋f:“畫確是真品,它的價錢多少?”胡書城要價二千金,畢嫌太貴,說:“我哥哥在陜西總督府正籌辦給皇上壽辰的貢品,這畫卷可以進呈皇上,但時間已很緊迫,我打算派人急速送到陜西,而緩一緩給你錢怎么樣?”胡高興畫已得到買主,同意了。過了十多天,畢給胡一千二百金,胡嫌少,畢說:“銀不能增添了,如果嫌不夠,我有一些無用的書畫,放在花廳旁的小閣樓里,任你挑選幾十幅去算了。”把胡領到閣樓里,看到書畫卷軸堆積,胡書城挑好的任意拿取,合計有一百多幅。畢說:“差不多可以了吧?”胡說:“這幅畫賣這個價,不能沒有遺憾。您的官宦朋友滿天下,有愛好古董的,請您寫信給推薦一下,使我能沾些微之利,以彌補其缺額,則是您的恩賜了。”畢沉思了很久,笑著說:“有了,海昌的查小山觀察使,家財巨富且性情十分豪爽,近來聽說他購買書畫,我可以替您宣揚宣揚。這個人沒有真正的鑒賞力,只是貪圖個虛名罷了,切不要賤賣?!本蛯懥朔庑沤唤o了胡。
胡帶著錢回到蘇州,重重地感謝裱畫鋪的老先生,并償還了欠他的錢。用其余的錢全都買成書畫,大約一半真的一半假的,連從畢家拿回來的,都重新裝裱得精美完好,乘船到了查小山家。查看到畢的信,馬上就把胡請進府里。胡書城呈上書畫目錄,約八百多件,查讓拿前十件觀看,全都說好;再看十件,也是如此。就對胡說:“你帶來的卷軸很多,哪能看得過來?看你象個忠厚長者,該不會騙我,所有的字畫我全都買下算了?!焙笙策^望。查讓核一下價錢,共需二萬余金,查如數付給了胡書城。
胡書城暴發成了富商,不再改行,遇到名人的墨跡,即使是寸紙尺帛,也無不收買。因此眼界越來越寬,鑒別越來越精,浙江一帶的官宦名人,都與他來往,講論書畫多以“胡先生”的意見為準。其后家境越來越富,喜好古董尤為執著,所收藏的有本朝名人書信八十頁,我曾見到了他的刻本,顧寧人(炎武)排在最前邊,列在最后的是吳錫麒。
販賣書畫,而且作為專業去經營,是隨著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萌芽、生長而發展起來的。胡書城由倒賣古代書畫發家,看似偶然,實際上是江浙一帶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反映。小說描寫、贊揚胡書城的發家史,正表現出一種新的價值觀念。
在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支配下,商人只是被當作貪圖利潤、狡猾奸詐的人物。”無商不奸”,是世代對商人的概括。胡書城過去之所以落魄吳門,大概在于“鑒別未精”,而又不善于以假為真的“奸”。后來之所以暴發,小說所表現的幾個環節在于:首先鑒別真確了,被當作破紙的仇十洲的真跡,確實被他認準了。其次是欺騙賣主——賣主不識貨,胡書城定然也不會向賣主說明此畫的真價值,所以他只出了“七百文”錢就買到手。再次是巧為裝飾,不僅使破損處得以彌補,而且飾以“錦贉瑤簽,貯以檀匣”,大大抬高了這幅畫的身價。第四,貨售識家。乘畢秋帆要向皇帝進獻急需而勒索高價。第五,以假充真,欺騙外行。因知查小山好虛名而不識真假,所以特的“真偽參半,俱裝潢精好”,賺取了他的大量金錢。這些手段,從傳統的儒家道德看來,都是不可取的,是十足的商人的計謀。但是在這篇小說里,胡書城的這種品質卻被描寫成了商人的乖巧、機智、靈活。作者以欣賞態度贊揚胡書城,而那些不知商品真價值的受騙者,特別是查小山,卻成了傻瓜笨蛋,顯得那樣可笑。這種新的價值觀,表明了十九世紀的中國正在發生著緩慢然而深刻的變化。
小說不僅善于敘述故事,語言簡煉準確,而且善于抓住人物語言的個性特點,每個人的語氣都很符合其身份、性格。比如畢秋帆之弟對胡書城所說:“銀不能益,如以為不足,吾有無用書畫……任爾選幾十幅去可耳?!边@種不容討價還價的語氣,正表明他身為權貴、而又懂得真偽的特點。查小山的語言更為形象:“令取前十件觀之,皆稱善”?!熬磔S甚多,何能遍閱?察君似長者,當不予欺,所有予悉購之可也?!边@些話活脫脫地顯示出了查小山有錢而又對書畫完全外行的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