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也妮·葛朗臺(1833)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之一,發表于一八三三年。收入于《風俗研究》中的《外省生活場景》部分,是作者“最出色的畫幅之一”。巴爾扎克在這部作品中編制了一個守財奴德行的歷史,描繪了一個守財奴守財的激情。外省索漠城中的葛朗臺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箍桶匠,在法國大革命前后交了金錢運,一躍而成為大富豪。公證人克羅旭和銀行家格拉桑兩家為覬覦葛朗臺的財產,競相追求他的獨生女兒歐也妮。這時,葛朗臺在巴黎的弟弟因破產而自殺,死前曾囑咐兒子查理去投奔伯父葛朗臺。在葛朗臺家中,歐也妮與查理萌生戀情。后查理到海外做買賣,離別之際,兩人山盟海誓。八年后,查理在海外發了大財,轉回巴黎。為得到爵位和十萬法郎的年俸,與一侯爵的丑千金成了親。葛朗臺家雖黃金滿地,但卻過著無比清苦的日子。葛朗臺為了金錢苦死了自己的妻了。葛朗臺死后,歐也妮繼承了巨大的遺產,但金錢并未給她帶來幸福。丈夫死后,她與女仆拿儂相依為命,過著“在世等于出家”的生活。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葛朗臺這個守財奴形象。他是《人間喜劇》中許多投機英雄之一。他能掐會算,刁鉆精明,嗜財如命,把金錢看成上帝,兒女情絕,天良喪盡,完全沉溺在金錢的激情中。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精營,竟成為當時法國巨富之一。在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里的吝嗇鬼群像中,他可當之無愧地列在榜首。對這個人物的塑造充分體現了巴爾扎克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關系的深刻洞察力。作品較突出的藝術特色是環境描寫的精細入微、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夸張性和漫畫性的敘述語言和典型細節的大量運用。不足之處是對歐也妮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力圖為她涂上懿行的色彩,意欲把她塑造成正面人物,但這個人物還是顯得蒼白無力。正面人物寫得不成功、沒有生氣,正是一些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通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