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郭若虛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郭若虛
山西太原人,宋熙寧三年(1070年)任供備庫使,熙寧八年為文思副使之職出使遼國。好繪畫, 深于畫理。其父、祖對于書畫“鑒別精明”,收藏也很宏富,這為他研究繪畫美學理論提供了優越條件。他于1074年所著《圖畫見聞志》六卷,是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而作。這部著作是由五代至熙寧“分敘事、記藝、故事拾遺、近事四門”。實際上是包括繪畫史論、畫家傳、畫事匯編三部分組成的。
郭若虛在繪畫美學思想上強調教育功能。他說: “蓋古人必以圣賢形像,往昔事實,含毫命素,制為圖畫者,要在指鑒賢愚,發明治亂。”他認為各類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體現其類的共同性, 即所謂“制作楷模”,這就是“釋門則有善功方便之顏,道像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當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應得慕華欽順之情,儒賢即見忠信禮義之風,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這種按類型創造人物理論,注意到各類人物一般性,具有早期畫論的特點,忽視人物形象的特殊性。個性的特點則是比較明顯的。
郭若虛在藝術上堅持“大法論”,把它當成“萬古不移”的理論,其中特別強調“氣韻生動”是構成藝術作品的精髓。他把“氣韻”直接同藝術家的人品聯系在一起,說: “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又說: “氣韻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筆”。郭若虛主張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突出“意”,把它看成是先于美感表現而存在的,他繼承了歷代關于這個問題的認識,提出: “意存筆先,筆周意內,畫盡意在”的觀點。立意在執筆作畫之前,筆的運用在于體現意圖,作品要充分表現藝術家的意境。他在分析優秀繪畫作品時,指出它們“皆出意表”而獲得完美的結果,這是藝術美創造的根本法則。
郭若虛在探討藝術風格的形成原因時說: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蓋亦耳目所習,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也。”藝術“體異”,風格差別,主要在于上述“各言其志”的藝術家思想情趣不同;另一點是“耳目所習”的藝術家的生活環境不同,才造成黃筌與徐熙截然不同的畫風, “二者猶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下筆成珍,揮毫可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