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介紹】: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人。出身于名門世族,是宰相杜佑的孫子。文宗大和二年中進士,曾任黃州、池州、睦州、潮州刺史,在朝中做過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一生正值唐王朝后期多事之秋,面對國家嚴重的內憂外患,他懷有經邦濟世的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反對藩鎮割據,主張維護中央集權,希望國家統一、繁榮。但由于仕途坎坷,壯志未展,晚年不免消沉頹唐,在生活上放浪不儉,縱情酒色,表現得比較消極。杜牧今存詩文四百五十多篇。他的詩歌代表作有《過華清宮三絕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早雁》、《九日齊山登高》等。杜牧具有比較進步的文學主張,繼承了唐代文學中的優良傳統,他在《答莊充書》中強調文章“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他的詩作,體現了這一主張。作為一個有政治理想的詩人,杜牧的詩非常重視思想內容,其古詩大多寫政治、社會題材,如他針對連年不息的戰亂寫下的《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時局,并對外族的頻繁入侵,大片土地喪失而無力收復,表示了無限的憂憤。與杜甫的《北征》屬同一格調。杜牧以七言絕句形式寫的詠史詩頗為有名。《過華清宮三絕句》借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委婉含蓄地諷刺了晚唐皇室的淫樂腐朽的生活,是詠史詩中的名篇;《泊秦淮》、《赤壁》等絕句都選取典型的歷史事件加以形象的刻畫,寄寓感慨和評價,融入了史論的成分,出語警拔,含意深婉,對歷史的興亡盛衰作了藝術的概括。杜牧的寫景小詩,如《山行》、《清明》等,情思雋永,畫面鮮明,俊逸爽朗,風流自得,在晚唐七絕中獨樹一幟。杜牧也寫過一些反映狎妓縱酒的頹靡生活的詩歌,表現了詩人消沉的情緒。除詩歌而外,杜牧的《阿房宮賦》也是名作,作品借秦始皇修阿房宮的歷史題材,勸諫晚唐帝王吸取歷史教訓。這篇五百余字的短賦,辭采華美,文筆流暢,韻散相間,跌宕有致,歷來廣為傳誦,為宋代的文賦的發展開創了新的道路。
杜牧的詩不以辭采爭奇,不以奇峭取勝,而是以清麗的筆觸描繪出各種動人的景色或場面,借以抒發自己豪壯的感情,造成一種綽約含蓄的深遠意境。杜牧反對晦澀,也反對香艷,力圖在晚唐輕浮的詩風之外自具格調。這種既不因襲前人,又不囿于時尚的創新精神,使他的詩以豪爽俊逸之氣獨步于晚唐詩壇。他與李商隱被并稱為“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