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之母
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劉獻廷
劉獻廷(1648——1695)字繼莊,一字君賢,別號廣陽子。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入清后不求仕進,以布衣游名公間,曾一度參與修撰明史。其學主于經世致用,精通史學、地理、水利、音韻、醫學、法律、歷法、財賦等。著有筆記《廣陽雜記》五卷,多為輿地、醫藥、考辨、軼聞的隨筆札記,其中也有一些較為生動的當時人物的故事。
洪經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猶在也,自閩迎入京。太夫人見經略,大怒罵,以杖擊之,數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來,將使我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為天下除害!”經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買舟南歸。
(《廣陽雜記》第一卷)
洪承疇經略為清朝平定了西南各省的抗清義軍后,回到了北京。這時他母親洪太夫人還在世,他就把太夫人自老家福建接到了京城。太夫人一見到洪承疇,就狠狠地大罵并用拐杖打他,責備他不為明朝盡節而死的罪狀,說道:“你把我接來,也讓我當旗人(滿族)的老奴婢嗎?我打死你,為天下除一禍害!”洪承疇趕快跑開才沒打著。洪太夫人馬上買船又回南方去了。
洪承疇(1593——1665),是福建晉江人,明朝萬歷年間進士,崇禎時任兵部尚書,總督河南、陜西、湖廣、四川軍務,鎮壓農民起義軍。后調任薊遼總督,抵御虎視耽耽、欲入中原的清軍。他是明朝末年的重臣,很受朝廷信任,委以關系到明朝江山存亡的大任。他在松山與清軍作戰中大敗被俘,謠傳他已陣亡,舉朝為之哀悼。然而沒想到,他最終經不住清朝的利誘,竟然降清,隸屬漢軍鑲黃旗,接著從清軍入關,至南京總督軍務,鎮壓江南抗清義軍,殺害抗清英雄黃道周、夏完淳等多人。順治十年受命經略湖廣、兩廣、滇黔等地,全力鎮壓西南的農民抗清義軍。順治十六年(1659)攻占云南后回到北京,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七省經略。
本篇所寫的故事就發生在洪承疇回北京之后。他幫助清朝統一中國雖然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功勞的另一面即是對漢族抗清義士的血腥殺戮。因此,在當時,被認為是失去了民族氣節的奴才、敗類。這篇筆記還不到百字,就以幾個簡單的動作和幾句人物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洪承疇的母親堅持民族大義的動人形象。洪承疇的母親把進京并不看作是一種榮耀,而以為是莫大的恥辱;多少英雄義士為明朝、為民族而犧牲,受到明朝信任倚重的洪承疇,不僅沒有為明朝、為民族盡節,反而幫助清朝鎮壓了自己民族的抗清斗爭。在洪母看來,洪承疇雖然位極人臣,但實是滿洲貴族的奴才,漢民族的罪人。所以,洪母見到洪承疇時,沒有母子的溫情,而只有民族的義憤;不甘于做“旗下老婢”,而一心大義滅親“為天下除害”。即使自己的愿望不能實現,也要與兒子決裂,“買舟南歸”。洪承疇回北京時已經66歲,洪母當已80多歲,試想一個80多歲的老人有如此氣節,是多么可敬可佩!
本文僅以幾十個字寫活一個人物,可以說每個動作,每句話語都緊扣著一位老母親的特征:“大怒罵,以杖擊之”,“將使我為旗下老婢”,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簡煉的白描藝術,突出地體現了《世說新語》以來“志人”小說的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