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萊
【介紹】:
英國資產階級哲學家,近代歐洲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鼻祖。出生于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在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不久任倫登德里的副主教,后來兩次到法國和意大利傳教,回國后任克羅因主教。主要著作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希勒斯和斐洛諾斯的三篇對話》等。
在政治上,反對游手好閑的土地貴族,認為人民的勤勞是形成財富的源泉。但他主張對人民不僅要進行鎮壓,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宗教宣傳使之內心誠服。他代表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妥協后大資產階級和貴族的利益,擁護君主立憲制,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是英國資產階級走向反動的思想標志。
在哲學上,他從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出發,拚命反對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攻擊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污蔑物質是“不存在的本質”,“物質是虛無”,因此主張把物質清除掉,否則就會給人們的思維帶來許多麻煩。在他看來,世界上存在的只有我的感覺,物是人的“感覺的復合”或“觀念的集合”。正因為這樣,就必須有一個感知它們的主體——心靈或自我。于是他進一步斷言:事物只能存在于感知它的心中,“存在就是被感知”。由此必然陷入荒唐的唯我論之中。為了擺脫這個困境,他又做了自我辯解:事物如果不被我所感知也能存在,因為有別人的心靈在感知它,或者有一個永恒的、無限的心靈(上帝)在感知它。他還搞了許多其他詭辯,調和他的哲學與科學和人們的常識之間的矛盾,企圖使科學服從于宗教。
貝克萊是歐洲近代主觀唯心主義的創立者,他的哲學對近代、甚至對現代西方哲學都有很大影響,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等都與貝克萊的哲學有淵源關系。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在挖掘馬赫主義的理論來源時,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貝克萊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