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紫的小說
葉紫(1912—1939),現代作家。原名俞鶴林,湖南益陽人。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共產黨,并開始創作和從事無產階級文學革命活動。作品有短篇集《豐收》(1935)、《山村一夜》(1937)和中篇《星》(1936),還有未完成的長篇《太陽從西邊出來》、中篇《菱》(1939)以及一些散文作品。1959年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葉紫選集》行世。
短篇小說集《豐收》收有六個短篇,是葉紫的代表作,魯迅曾為之作序,作為“奴隸叢書”曾多次再版。和集子同名的《豐收》與《火》是內容緊相聯系的兩個短篇。《豐收》是葉紫的第一篇小說,寫于1933年,發表后受到文藝界的贊譽。它以1931年全國十六省大水災之后“豐收成災”為背景材料,描寫了湖南一帶農民在天災人禍摧殘下的苦難掙扎及其覺醒;《火》(1933)則正面描寫被逼上絕路的農民,在黨領導下展開了有組織的抗租抗稅斗爭,最后奔上雪峰上去與紅軍匯合。作品在描寫農民同天災人禍斗爭同時還描寫了老佃農民云甫叔和他的兒子立秋之間具有社會意義的父子兩代的矛盾沖突及新思想的發展和勝利。作品以具體的藝術形象昭示人們:封建地主和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是農民苦難的根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起來進行武裝斗爭以推翻它的反動統治,是最根本的道路,作品反映的正是當時農村革命發展的現實。《豐收》集里其它四篇:《電網外》(1933)描寫了一個勤勞安分的老農民王伯伯在血的教訓下覺醒起來走向革命的故事,它以《王伯伯》的題目在《文學新地》發表不久,被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機關刊物《國際文學》譯載。《鄉導》(1933)描寫一個老農婦劉媽以機智和勇敢將白匪軍引進紅軍的包圍圈,為犧牲的三個兒子和三百多革命同志報仇的故事;《夜哨線》反映了“剿共”白軍的士兵的不安及其暴行;《楊七公公過年》(1934)描寫了破產農民被迫背井離鄉到上海謀生的悲慘遭遇。收在短篇集《山村一夜》(1936)里的同名小說敘述一個胡涂愚拙的農民老漢受地主的誘騙,首告參加革命的兒子,以為這樣可以得到寬恕,結果兒子還是被殺害了。此外,中篇《星》(1936)通過一個普通農村婦女梅春姐在大革命的興衰起落中的命運,反映了中國農村的深刻變革和尖銳的階級斗爭,揭示了婦女解放問題和中國革命的深刻聯系。葉紫的小說,以新的題材,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呈現在讀者面前。它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農民運動和紅軍斗爭,展示了農村中革命與反革命的殊死斗爭和革命發展的實際,描寫了廣大農民在現實斗爭中的覺醒和成長,塑造了農村新人的形象。作品故事多為親身經歷和直聞,寫得真實具體,較有生活實感,具有鮮明的革命傾向,顯示了左翼文學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