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
《后漢書》
《后漢書》是繼班固《漢書》而作,由南北朝時期的宋宣城太守范曄等人所撰,所以又稱《續漢書》。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曾為宋武帝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后升遷至尚書吏部郎。元嘉九年(432年)王妃去世,他在深夜以飲酒、聽挽歌為樂,從而觸怒劉義康,被貶職為宣城太守,從此郁郁不得志,遂專心撰寫《后漢書》。后又陷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的權力之爭,于元嘉二十二年以謀反罪被殺。
司馬彪(?—306),字紹統,溫縣人。是《后漢書》的另一作者。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長子,少時篤學不倦,但因行為不端,喜好女色,被其父斥責,失去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從此不事交往而專心著述,撰寫了《后漢書》志的部分。
范曄所撰寫的《后漢書》現僅存十紀、八十列傳,十志沒有完成范曄便被殺去世了。八志三十卷由梁代劉昭繼晉司馬彪《續漢書》補入,與范曄《后漢書》合為一書,共一百二十卷,即現在的通行本,包括本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志八篇三十卷。由于《后漢書》的文章是“正史”中有數的佳作,所以后人常把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列,稱為漢之“四史”,被奉為史學的正宗。范曄也與司馬遷、班固并稱。
一、《后漢書》的特點
體例上,《后漢書》紀、傳的編次與《漢書》有所不同,紀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紀》,相當于《漢書》的《外戚傳》,皇后由傳改為了紀。傳在《史記》、《漢書》已有的《循吏》、《酷吏》、《儒林》、《四夷》四傳之外,新創立了七篇類傳,包括《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這都是根據東漢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思想風尚設置的。范曄創造性設置的這些類傳,事實證明是成功的,大多為后世紀傳體史書所效法。
敘事上,范曄不以時代先后編次,而是采取以類相從的方法,這是非常適合史學的體式。同時,范曄還運用獨創的一些類傳,將同類人物納入一編,如專記婦女事跡的《列女傳》,選擇“才行”優秀的各個類型的婦女,為她們寫傳記。蔡文姬收入了《列女傳》,后來的部分史學家認為蔡文姬違背了從一而終的婦德,改過嫁,不應收入《列女傳》,從中可以看出范曄獨到的史學觀。后世的一些史書把《列女傳》改為《烈女傳》,變成了褒揚“三綱五常”的貞婦烈女的碑文,史學見識遠不及范曄。另外,其他人的傳也像《列女傳》一樣以類相從,而不是以年代先后編入。如后漢初期的王充、后漢末年的王符和仲長統,盡管他們不是同時代人,但是因為都擅長著述,并且不重功名利祿,所以三人列為同傳。又如,張純與鄭康成都以經學見長,雖然不是同時代,但也將他們合為一傳。再如,《卓茂傳》歷敘拒絕與王莽合作的孔休等五人。《束歷傳》中,附敘一同諫廢太子的劉瑋、薛皓等十七人,這些人雖然不能各自立傳,可是事跡又足以令后人效法,為不埋沒他們的姓名,于是為一人立傳,而其他人則用“類敘法”,附見于一人傳內。這種言簡意賅的敘事方法,非常值得后世借鑒。
二、《后漢書》的局限
《后漢書》在“本紀”之外,又創立“皇后紀”,敘述臨朝稱制的皇后的同時,又敘述其他各后,被歷史學家們譏諷為贅設。在部分篇章,如《風俗通》、《抱樸子》中,范曄竟把許多詭異無稽的傳說列于傳中,給人以稗史、小說的感覺,完全偏離了信史。另外,各種贊辭,過于瑰麗纖巧,有失史體。
范曄對黃巾軍農民起義也不像司馬遷那樣持贊賞的態度,而是予以了貶抑,如未對張角兄弟立傳,而是附在了皇甫嵩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