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羅曼·羅蘭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家、戲劇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巴黎大學藝術史教授,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一生著作豐富,著名的有《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 《約翰·克利斯朵夫》、 《欣悅的靈魂》等。其文學主張,主要反映在他的關于藝術史的著作和論文集《人民戲劇》、《超出混戰》、 《先驅者》、 《十五年斗爭》里。此外,在論文《論作家在今天社會中的作用》、 《約翰·克利斯朵夫》各卷出版序言中,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見解。
羅曼·羅蘭早年受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哲學的影響,注重自我,企圖通過自我去認識世界。這種思想在他早期的日記和書信中有明顯透露。隨著無產階級運動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日漸腐敗,他逐漸傾向進步,寫了不少“偉人傳”。但他世界觀仍然是矛盾的,他相信“個人主義的社會主義”,通過文藝表現個人奮斗。 十月革命以后,思想逐漸接近馬克思主義,熱烈支持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積極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政治斗爭,成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集中表現他進步文藝主張的是論文《論作家在今天社會中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他高度重視文藝的歷史使命,強調作家要置身于現實的斗爭之中。他不滿足于文藝只是現實的一面鏡子,認為藝術應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先鋒隊”。他批評了西方流行的那種“精神獨立,唯美主義,作家的尊嚴,永恒的藝術,這些帶著鎖鏈賣弄風騷的奴役的小玩藝”,高度贊揚了蘇聯的文學,稱它是一面“正直的鏡子”。這種認識隨著他對蘇聯的實地考察以及與高爾基的接觸,越來越自覺,越來越明朗。1935年他在寫給斯大林的信中宣稱,世界的進步和人類的幸福都與蘇聯緊密相關,在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中,“我藝術的夢想,我一生的希望,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柯辣·勃呂農的精神都實現了。”他特別引用列寧說的“必須幻想”和歌德說的“必須行動”的話,主張幻想與行動相結合,透露了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主張。
羅曼·羅蘭一直力圖使現實主義獲得新的生命,主張共產主義與人道主義并駕齊驅,或者二者之間自然而邏輯的結合;要求作家不要滿足于皮相、表層的描寫,而要深入到靈魂的內里,使精神的真實性超過故事的真實性,讓現實的描寫中包含著主體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他在《列寧,藝術和行動》一文中指出:藝術的最高法則是“深入元素的最根本處,感覺它積貯的潛力、它的規律與趨向,從而控制它們”。這種文藝美學主張,對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是豐富和發展。
羅曼·羅蘭與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有過親密地交往,兩個人有許多書信往來。高爾基對羅曼·羅蘭有高度的評價,他說: “我非常高興知道,就是在我從童年時起就熱愛的法國,有象羅曼·羅蘭這樣一個美好的人和這樣一個真誠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