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富蘭克林·德蘭諾
【介紹】: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連續當選四屆的總統,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著名領袖。1882年1月30日出生在紐約海德公園。父親曾活躍于外交界,后棄官經商。堂叔西奧多·羅斯福是1901-1909年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于1900-1907年先后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亞倫比亞法學院學習歷史、政治、新聞和法律。大學畢業后,做了幾年律師。1910年初入政界,以民主黨人身分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從1913年起,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助理海軍部長。1920年作為威爾遜的副總統候選人競選總統失敗。1921年8月患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致使下肢癱瘓,經治療恢復健康,仍行動不便。1928年當選紐約州長,連任兩屆。次年10月,美國開始卷入經濟危機,遭受嚴重打擊。為了對付危機,他在紐約州采取社會救濟措施,建立臨時緊急救濟署,舉辦公共工程,實行以工代賑,以增加就業,為失業或半失業工人提供或補充工資,從而給工人帶來了實惠,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危機的影響。羅斯福在紐約州的反危機措施,給他積累了從政的經驗,曾為其它州所效仿,也為他在人民群眾和民主黨中贏得了信譽。
在1932年總統競選中,羅斯福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擊敗了胡佛,于1933年3月4日(1934年后改為1月20日就職)就任總統。以后于1937年、1941年、1945年三次連選連任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連續四屆當選的總統。羅斯福實行“新政”,采取一系列社會經濟政策,對緩和危機、復蘇生產起了一定作用。羅斯福調整外交政策,在1933年3月4日就職演說中宣布對拉丁美實行“睦鄰”政策。接著,美國同一些拉美國家簽訂最惠國待遇貿易協定和關稅互惠協定。11月16日,根據羅斯福的建議,美國政府承認蘇聯,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面對日益嚴重的歐洲局勢,羅斯福在孤立主義勢力壓力下,不得不實行中立法,以避免卷入歐洲沖突。為了制定和推行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羅斯福同國內孤立主義勢力進行斗爭,于1937年10月5日在芝加哥發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說”,要求“對病人實行隔離,……防止疫病蔓延”,改變孤立和中立的作法,并多次要求修改中立法,都遭到孤立主義分子的激烈攻擊和強烈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在羅斯福的積極努力下,美國1939年11月修改中立法,1940年9月同英國簽訂防御協定,1941年頒行“租借法”,同英國達成《ABC-1參謀協定》,1941年6月準備援助蘇聯,8月同丘吉爾制定“大西洋憲章”,10月簽訂美英蘇議定書。在美國尚未參戰的情況下,羅斯福積極支持英、蘇等國的抗德戰爭,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和反法西斯勇氣。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羅斯福致力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發展。1942年1月1日,倡導簽署了華盛頓《聯合國家宣言》。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提出了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原則。1943年11月簽訂“美英中三國開羅宣言”。在德黑蘭首腦會議上,推動了開辟第二戰場的決定,并闡述了建立國際性機構的設想。在羅斯福支持下,1944年6月美英聯軍勝利實施了諾曼底戰役,使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對打敗德國侵略者作出了貢獻。羅斯福實行援助中國抗日戰爭的政策,不僅運送了戰爭物資,而且派遣了一些軍事人員來華同中國軍隊協同作戰。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也采取了現實主義的合作政策。在美國堅持首先打敗德國原則的情況下,在太平洋戰場不斷增強兵力,痛擊日軍,改變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態勢,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創造了有利條件。羅斯福還積極支持了原子武器的研制工作。1945年2月,羅斯福同斯大林、丘吉爾在雅爾塔舉行第二次首腦會議,商討了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和戰后德國民主化等原則。但在關于遠東問題的秘密協定中,背著中國,答應蘇聯以取得在中國東北的某些特權作為蘇聯對日作戰的交換條件,表現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立場。1945年4月12日下午,羅斯福因腦溢血逝世于佐治亞州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