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jué決)叔三悔
作者: 楊曉景 【本書體例】
蹶叔好自信而喜違人言。田于龜陰,取其原為稻而隰(xí習)為粱。其友謂之曰:“粱喜亢,稻喜隰,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獲?”弗聽。積十稔(rēn任),而倉無儲。乃視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獲。乃拜曰:“予知悔矣!”
既而商于汶上,必相貨之急于時者趨之,無所往而不與人爭。比得,而趨者畢至,輒不獲市。其友又謂之曰:“善賈者收人所不爭,時來利必倍,此白圭(guí龜)之所以富也。”弗聽。又十年,而大困。復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
他日,以舶入于海,要(yāo邀)其友與偕,則泛濫而東,臨于巨淵。其友曰:“是歸塘也,往且不可復!”又弗聽,則入于大壑之中。九年得化鯤之濤,噓之以還。比還,而發盡白,形如枯臘(xī西),人無識之者。乃再拜稽首,以謝其友,仰天而矢之曰:“予所弗悔者,有如日!”其友笑曰:“悔則悔矣,夫何及乎!”
人謂“蹶叔三悔以沒齒,不如不悔之無憂也。”
(選自《郁離子》)
蹶叔很自信,并且不喜歡接受別人的忠告。他在龜山北面種田,用高而平的田地種稻子,用低而濕的田地種谷子。他的朋友告訴他說:“谷子適應高平的田地,稻子適應低濕的田地,而你剛好相反,違反了它們的本性,怎能會有所收獲呢?”蹶叔不聽。這樣一直種了十年,可糧倉里沒一點儲存。此時他才到朋友的田地中觀察,沒有不象他朋友說的那樣都獲得了好的收成。他向朋友施禮道歉說:“我知道悔改了!”
不久,他到汶上經商。一定要看到哪種貨物最暢銷才趕著去買,所以常和別人搶購。等他把貨物弄到手,爭買這種貨物的人也都停業,因此他手中的貨物時常賣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訴他說:“會做買賣的人,買進別人所不急于買的貨物,時機到來再賣出,獲利一定是成倍的。這也是戰國時善做買賣的白圭致富的原因。”他又不聽。蹶叔按自己的經營方式又做了十年買賣,弄得異常窮困。這時他再想想朋友勸他的話;便又向朋友施禮道歉說:“我從今以后,不敢不悔改了!”
過了些日子,他要乘大船去航海,并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去。于是他們泛海東行。到達深海時,他的朋友勸他說:“這就是大海的最深處,船進去恐怕再不能出來!”他又不聽,乘著大船進入了深海之中。他一直在海上漂泊了九年,后來借助一次強烈的海風浪濤的推動,船才飄了回來。等他回來時,頭發全白了,身體瘦得象干肉一樣,人們都不認識他了。這時,他再次向朋友施禮道歉,并且叩頭至地,仰天發誓說:“我若是再不悔改,有太陽作證!”他的朋友譏笑他說:“你悔改是悔改了,只是為時太晚!”
人們說:“蹶叔悔改三次而終其一生,還不如當初聽取勸告隨時改正而不悔改好呢!”
在中國古代小說創作中,多重描繪渲染是其刻劃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劉玄德三顧茅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等等。作者為何不寫“一顧”、“一打”與“過一關斬一將”呢?為何要不厭其煩地反復渲染?這是因為:“三顧”更能顯示劉備之求賢若渴,“三打”能更充分顯示孫悟空嫉惡如仇的個性,而“過五關斬六將”更能顯出關云長千里尋兄、不畏一切險阻的忠勇品行與英雄氣概。總之,多重描繪渲染為的是充分展現人物的個性特征,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劉基在“蹶叔三悔”中,用的正是此類多重描繪渲染的藝術手法。所謂“三悔”很自然地構成了對蹶叔這個人物個性的三重描繪。第一層寫他違反種田的客觀規律,不了解“粱喜亢稻喜隰”的植物本性,反倒“原為稻而隰為粱”,同時又不聽從朋友的勸告,結果是“積十稔而倉無儲”,而其友之田則收獲甚豐。在事實面前蹶叔才不得不說:“予知悔矣。”倘若作品就此結束,則蹶叔那種“好自信而喜違人言”的個性特征還不能充分展示,反倒會給讀者造成一種蹶叔善思過的錯覺。因而作者又接著寫了第二層:蹶叔到汶上經商,總是跟在別人后面買搶手貨,但等他買到后卻又成了滯銷貨。朋友給他講了經商的訣竅,他卻依然自信正確而不肯聽從,結果是“十年而大困”,此時,他想起朋友的話才又說:“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作品寫至此,本已較為鮮明地刻劃出了蹶叔那“好自信而喜違人言”的個性。但如果要將此點完全突現出來,還必須更深入一層,寫人物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的表現,因為只有將人物放在異乎尋常的艱難境遇中,才能真正顯示出其獨特個性來。劉基頗懂此道,他在作品的第三層中,寫蹶叔乘船入海,“臨于巨淵”,其友明言告知他“是歸塘也,往且不可復”。但即使在此性命攸關之際,蹶叔竟依然“弗聽”,,結果是差點在海上丟了性命。后來幸虧“九年得化鯤之濤,噓之以還,”但他已被折磨得“發盡白,形如枯臘,人無識之者。”從這最后一層的描繪中,讀者可深深感受到蹶叔那“好自信而喜違人言”,簡直達到頑癖入骨的境地。盡管他后來仰天而矢之曰:“予所不悔者有如日,”但讀者有理由相信他已不可救藥。而且即使此時他再改正也已經無濟于事,其性格缺陷已毀了他的一生,正如其友所譏笑的:“悔則悔矣,夫何及乎!”在整篇作品中,作者通過“犯錯誤——不聽勸說——悔過”這一模式,反復出現三層,而且層層深入,終于描繪出一個鮮明的蹶叔形象。
劉基的《郁離子》當然還不是典型意義上的小說,但在這篇作品中確實成功地運用了中國古代小說中最常用的人物塑造手法。他緊緊圍繞人物的主要個性,通過步步深入的多重描繪,突現出人物的典型特征,運筆熟練,效果明顯。尤其是它尚處于中國通俗小說的發展初期,意義尤為重要,因為此種手法可能會對后來的小說創作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