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奴文學
產生于十九世紀初,在五十年代廢奴運動中形成高潮。美國獨立戰爭后,南方各州仍然存在著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蓄奴制,莊園主在對廣大黑人實行野蠻的強迫勞動的基礎上,建立了奴隸制經濟,引起美國社會內部的深刻矛盾。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北方進步人士掀起日益高漲的廢奴運動,許多作家站在當時進步的廢奴派立場上,不約而同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蓄奴制的黑暗和腐朽,同情黑奴們的不幸,表達反對蓄奴制的主題,由此而形成一股文學潮流。廢奴文學作家并沒有提出過統一的文學主張,他們主要是通過其作品所體現的共同的思想傾向,顯示出這一文學潮流的感召力量。希爾德烈斯(1807-1865)的長篇小說《白奴》(1836),惠蒂埃(1807-1892)的詩集《在廢奴問題的進展過程中寫的詩》(1838)、《自由的聲音》(1849)、《內戰時期及其他》(1864),都是廢奴文學中的力作;斯托夫人的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1851),則是影響最大的作品。此外,從愛默生、朗費羅到惠特曼,也都寫過反對蓄奴制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