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貧而樂,富而好禮》賞析
貧而樂,富而好禮
【概說】
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子說的話。
子貢對孔子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縱有錢卻謙虛有禮。”
在這番對話中,孔子既肯定了子貢的看法,又對之加以升華,委婉地提出了安貧樂道、謙遜好禮的道理。
人們雖然不想在物質上貧窮,但帶來傷痛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苦悶。這時,能夠做到安貧樂道是極為難得的。
這種精神從孔夫子就有了,到黔婁,再到陶淵明,他們都有過內心的苦悶,或干謁以求功名,或隱逸以求聞達,雖然方式各異,卻以各自的方式做到了“貧而樂”。今天,面對物質上的貧窮,如何守護內心的家園,堅定地朝設定的目標前行,或許,這時方能看出一個人精神層次的高低。
【故事錦囊】
春秋時,齊相國晏子出使晉國。在返回齊國的途中,路過趙國中牟(今河南鄭州境內)地區,他遠遠地瞧見一個人頭戴一頂破氈帽,穿著一件很舊的羊皮衣,正從背上卸下一捆柴草,停在路邊歇息。
晏子走近一看,覺得此人的神態和舉止都不像個粗野之人,可他為什么會落到如此寒磣的地步呢?晏子便讓車夫停下車來,他下車詢問道:“您是何人?怎么到這兒來的?”那人回答說:“我叫越石父,齊國來的,三年前被賣到中牟給別人當奴仆,沒了人身自由。”晏子問:“我用錢物把你贖出來吧?”越石父同意了。
晏子用一匹馬為代價贖出了越石父。回到齊國后,晏子沒跟越石父告別,就徑直回家去了。越石父很生氣,提出與晏子絕交。晏子百思不得其解,對越石父說:“我與你并不相識,你在趙國當奴仆,我將你贖了回來,為什么還要和我絕交呢?”越石父說:“一個有自尊的人,受到不知底細的人的輕慢,是不會生氣的;可是如果得到朋友的慢待,就會成為一種恥辱!任何人都不能以為有恩于別人,就可以不尊重對方;同樣,一個人也不必因為受惠某人而卑躬屈膝,喪失自己的尊嚴。您將我贖了出來,您的好意我心領了。可您在回國的路上,一直沒答理我,我以為這是您一時的疏忽,并沒有計較;現在回到祖國了,您回家連個招呼也不打,這不正意味著您還是把我當奴仆看待嗎?請您再次把我賣了,我還是做我的奴仆好!”
聽了越石父的話,晏子趕緊賠禮道歉,誠懇地說:“在中牟時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現在才發現了您高貴的內心。請原諒我的過失。”從此,晏子對越石父以禮相待,尊為上賓。
【知識庫】
漸入佳境
東晉的顧愷之多才多藝,是有名的畫家,但他生活上不拘小節,比較隨便。一次和朋友出游,朋友送給他一根甘蔗,此時他正陶醉于周圍的風景中,看也沒看,接過來就吃起來,朋友問他感覺如何,他這才明白原來是從甘蔗末梢吃的。他說漸漸甜起來,這叫“漸入佳境”。后來,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境況一天比一天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