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斯大林的重要哲學著作。1938年9月為《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所寫的一節,即第四章第二節,后多次印發單行本。收入《斯大林文選》上卷和《斯大林選集》下卷。
作為黨史教程的一節,這部著作的主要任務是闡述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基礎,簡要介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蘇聯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思想理論上武裝廣大黨員和干部。
這部著作首先闡述了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它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文中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列主義黨的世界觀,其所以叫作辯證唯物主義,是因為它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理論是唯物的;歷史唯物主義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采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但與它們不是一個東西,而是向前發展了的科學理論形態。這部著作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四個基本特征,論述了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作出了“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等科學結論。同時,斯大林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概括為三個基本特征,系統闡述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論述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提出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無產階級黨的指路明星。這部著作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是比較好的。它全面說明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構成因素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其中地理環境和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文中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下了明確的定義,揭示了生產發展的三個特點,論述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的作用及其表現,指出生產始終是發展變化的,它的變化必然引起全部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化,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的發展史,是物質資料生產者的發展史;生產的變化和發展始終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從生產工具的變化和發展開始的,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動、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在舊制度內發生的,它的發展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進化到革命的過程。
斯大林的這部著作盡管存在一些簡單化和片面性的問題,但它以特有的形式完成了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系統化、簡明化和通俗化的任務,給廣大干部和群眾學習哲學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教材。從1938年到1949年,它先后重版了234次,翻譯成66種語言,總發行量在3570萬冊以上,使整整一代人從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