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1—1934)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著名長篇小說。小說以十月革命爆發到二十年代末的現實事件為基礎,塑造了以保爾·柯察金為代表的一批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保爾·柯察金是一位在不平凡的年代有著光榮經歷的共產主義新人形象。十月革命前,他在苦難中度過自己的童年,有著自發的革命要求和樸素的階級感情。十月革命為他展現了光明的前程,老布爾什維克朱赫萊引導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參加了紅軍部隊,在革命的高溫熔爐里經受了生死考驗。他從革命書籍中吸取力量,從革命戰友身上受到鼓舞,在斗爭中他達到了忘掉了“我”而只知道“我們”的境地。他不僅用鮮血保衛了蘇維埃政權,而且在身負重傷,復員到建設戰線以后,仍然能保持革命者本色。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經濟恢復時期,物質條件極為艱苦,他能以苦為榮,以苦為樂。他參加修筑窄軌鐵路的工作,在嚴寒、饑餓、疾病的重重困難中頑強拼搏,直到得了傷寒病被當作死者抬走才離開戰斗崗位。對于其他革命工作,他也是干一行愛一行,有高度的革命責任感;對于違犯勞動紀律的人不徇私情,對革命只講付出,不計報酬。后來,當他身體完全癱瘓,進而雙目失明后,他也曾萬分苦惱,也曾有過自殺的念頭,但是,革命者的責任感幫助他戰勝了這種精神上的痛苦,他以革命的名義鼓勵自己以新的戰斗方式進行新的斗爭。他以驚人的毅力拿起筆,創作革命作品,重新回到戰斗的行列。保爾·柯察金之所以能做出這些英雄壯舉,關鍵在于他樹立了共產主義人生觀,他在憑吊烈士墓時的那段內心獨白集中地體現了他的精神境界。同時,他在對待個人生活問題也是革命青年的表率。在作品里還刻劃了幾位老布爾什維克和保爾·柯察金同代人的形象。這部作品以巨大的藝術力量探討了青年一代如何接老一代革命者的班的問題。這部作品不僅為蘇聯廣大讀者所喜愛,也受到我國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年讀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