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正劇
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正劇
是從戲劇的審美感受上來區分的一種類別。正劇又稱悲喜劇或狹義的“戲劇”。正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樣性,既具有悲劇人物的崇高、嚴肅性,也具有喜劇人物的平凡、詼諧性。就故事情節而言,正劇可以表現驚心動魄的事變,也可以表現日常生活事件。正劇的情調、氣氛,既不象悲劇那樣沉重、痛苦,也不象喜劇那樣輕松、可笑。
黑格爾認為,在正劇里, “悲劇和喜劇的區別力求調和,或者至少可以說,雙方并不把自己作為互相完全對立的東西孤立起來,而是互相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具體的整體。”在歐洲,悲劇和喜劇產生很早,并且有嚴格的限制。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為適應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的黑暗,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理想和啟蒙運動的需要,為表現市民階層生活的需要,要求在戲劇文學里,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人們悲喜感情的復雜變化,正劇才應運而生,并逐步發展起來。法國的狄德羅首先提出了“嚴肅的喜劇”的理論,法國的戲劇家博馬舍進一步闡述了正劇的內容與形式,提出了“嚴肅戲劇”的名稱。十九世紀以后,正劇廣泛流傳,成為戲劇的主要樣式之一。悲劇和喜劇的融合,是符合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實際存在的。正如曾指出正劇應合理存在的萊辛所說: “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互相聯系著的;一切事物都交織在一起,互相轉換,互相轉變的。”正劇既能反映重大嚴肅的社會事件,也能表現富有社會意義、審美價值的日常生活,它能對讀者、觀眾產生多種多樣的藝術感染作用。
俄國的別林斯基認為,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是在吸取民間戲劇優良傳統基礎上創作出的杰出的正劇。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契訶夫的《櫻桃園》都是正劇的代表之作。中國古典戲曲中的《西廂記》也是正劇的著名珍品。 《西廂記》反映了封建社會中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對禮教觀念和門閥制度的斗爭,戲劇經過悲劇式的沖突,轉為喜劇式的結局,正是表現了當時市民生活的要求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