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蝦蟆
作者: 張文 【本書體例】
六合董翁,善士也,傳者忘其名。家頗富有,二子皆成立,翁逍遙曳杖,含飴弄孫,暇則以行善為功課。邑有無賴子金蝦蟆者,鰥且獨,無房產,日居城空隙地草棚中,衣百結,肘為穿而踵為決矣。閑游市廛,詐取鄉愚財,供博費,資盡則再詐。弱者憚其悍,忍氣走。強者稍抑之,蝦蟆即取碎磁片畫頭顱,血涔涔,拉之赴公庭。得同輩排解,必攫其資而后已。鄉人苦之,比為長橋蛟南山虎,而蝦蟆不能改。有某紳以半刺送官杖之,釋即握刀詣紳家門,捋袴詈罵,辱及先靈。家奴轟出爭鞭之,乃滾地罵如故。屢杖且荷校,不能易其性。
一日,邑宰呵道出,蝦蟆正醉臥街心喃喃罵人。宰怒,略審詰,即飛䌈黑索索之回署。鞭之千余,死復蘇。翌晨,將以豎枷木籠畢其命。翁聞之,出資為蝦蟆夤(yín銀)緣,救出縲紲(léixiè雷泄)。歸則頂香登門謝。翁方倚杖雙柴,乃崩角在地。翁曳之起,問曰:“若之肢體,非父母皮膚乎?抑若皮膚不知疼痛乎?”泣曰:“非不知痛,特欲果我腹,不能恤我膚矣。”問何以至此,乃泣言:“家本小康,父母素鐘愛,縱其欲。父母卒,陸續貨田產盡,則不能自生活,亦即不知有廉恥。”又問:“救爾得生,以后將若何?”泣曰:“身敗名裂,乾坤皆窄,自顧無立足地,意欲逃奔異域死耳。”問:“何不學小貿易?”以無母金對。問:“四民中爾豈無一業能者?”曰:“幼曾學蒸茯苓糕,自家啖之,味極甘美,舍此實無寸長。既無資,又無立錐處,能立曠野中為之耶?”翁審顧久之,曰:“吾給爾資,且給爾地,曷試為之?”曰:“諾!”翁即以街左草屋三間與之,釜臼等物略備。又給青蚨十千,曰:“以后好做人,勿蹈故轍也。”
蝦蟆由是賣糕,味雖佳,無人敢買之。而每晨必敲柝筑筑過翁家,以磁盎儲糕送翁之床頭。蒸騰香軟,翁啖之甘,囑日日送,扣除所假十千數。久之,人漸知蝦蟆糕美,啖之果甘,爭食之。奈彼欲揚其名,得利薄,本尋耗,兩月余,十千盡矣。惆悵無策。翁知之,又假以廿千,后遂得法。翁思蝦蟆既自新,日日市上行,家中誰為守門執炊爨?遂又配以婢。年余,蝦蟆大得利,不復負擔,竟擴所居,蓋衡茅,臨街開糕店,兼售小菜茶酒。過者車為停,履為滿焉。而每晨猶送糕于翁。三年后,計糕資已盡抵三十千數,送如故。囑勿送,指天曰:“蝦蟆活一日,送一日。若間斷,霹靂擊我頂!”翁由是反愛之。往往攜孫詣蝦蟆糕店中坐,夫妻必沽佳釀攢鮮蔬為壽,更市果餌啖翁孫。兩家日漸親愛,如姻婭。
又二年,翁年七十,猶健飯,須發皓然,若畫中人。偶小恙,臥房闥(tà踏),食諸味不甘,惟愛啖蝦蟆糕。而蝦蟆突數日絕跡,婢亦然。乃捶枕詈曰:“負心賊!忘卻階下受杖時耶?久病床前無孝子,渠何必然。”立命呼來,會計糕值。仆去移時,回曰:“大奇,大奇!”問若何,曰:“頃見渠僵臥床榻如死,惟胸頭溫,已三日,婢守尸哭,糕店門未啟耳。”翁聞亦駭詫。次日,夫婦送糕如故,且補前日所未送者。問蝦蟆,不語。問婢,婢曰:“渠新充地府勾魂使,月必三、四日僵臥,差竣始蘇。”翁遂堅詢地府事,蝦蟆隱約言之,不敢畢露。問勾何人,曰:“遠近善惡不等耳。”
一日,蝦蟆送糕來,神慘淡,涕欲墮。翁詈曰:“小子何故作此態,令人悶損。”對曰:“小人不敢言,亦不忍不言:昨接地府主者勾符,翁名已在符之第三,不能不悲耳。”曰:“真耶?”曰:“真。”子若孫環叩求援救,翁曰:“唉!生死有數,渠何能為?”問:“何日勾我去?”曰:“小人尚欲詣滁陽勾旅客者,須五日往返,第六日午時三刻,乃翁捐館舍時也。”翁曰:“善。”蝦蟆去,翁遂制冠裳,掃槥(huì會)具,遍招戚屬老友觴詠,賦挽詩,作生誄,預衣殮裝,把酒聽曲,以待瞑目。至第六日,老幼咸集,翁對槽具坐廳事,子孫環之哭。親友視之笑,羨者、詫者、疑者諸態并作。遣人視蝦蟆,正臥。將至午,翁言笑自若。須臾過午,仍自若;霎時天暮,且夜闌,更自若。眾大笑轟散,翁愧甚,惟拍案詈蝦蟆,猶憶天明或來勾。逾兩日,亦不復來,乃大詫。
明日,蝦蟆跛而來,笑可掬。翁詈曰:“小子何爽約戲長者,得何罪?”乃伏地賀曰:“不復勾矣。地下主者是日出城迎天使,過門,偵知翁待死狀,怒小人漏泄,杖之百。杖畢,小人哀白感翁厚,預白之由,主者色為之霽。檢示翁籍,善果甚伙。天使見之喜,已轉申東岳,為翁延遐考矣。”問延壽若何,不敢言。捋袴示翁,見兩股果青赤皆棒痕。由是益善視蝦蟆。
不數年,蝦蟆生子,頗聰穎。又數年,蝦蟆死。翁壽至一百二十三歲。時兩玄孫又入泮,蝦蟆之孫已入武庠。翁高座后堂受賀,忽向外凝睇,笑曰:“咦!蝦蟆來耶?”一笑遂逝。
懊儂氏曰: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特未操化人之法耳。化正人者,但與以言。彼之過也,出于偶然。得我一言,如醍醐(tī hú提胡)灌頂,豁然頓悟。化小人者,必與以金。彼之過也,坐于困窮。得我數金,則改弦易轍,漸謀生機。而況世皆欲殺,我獨相憐,其有不感激入骨者乎?今有人焉,見敗類貧兒,既背后譏彈,毫無惋惜,更當面詈辱,詭示勸懲。倘欲稍假孔方,則怫然曰:“吾非不為子謀,特不能償無底壑耳。”弱者聞之,飲泣而退;強者聞之,將甘于下流而不能復返矣。董公之于蝦蟆,是能得感化小人之法。
(選自《夜雨秋燈錄》卷八)
江蘇省江寧府六合縣有一位姓董的老先生,是個積德行善的人,作傳的人忘記了他叫什么名字。董先生家產殷實,兩個兒子都成家立業了。他整日悠閑自在地拄著拐杖,買點好吃的逗逗孫子,沒事兒的時候就把施舍助人作為自己的事體。該縣有個無賴叫金蝦蟆,沒有娶妻,獨身一人,又沒有房屋和家產,天天住在城門空地的草棚中,衣服破爛不堪,補丁摞補丁,袖子上有個窟窿,胳膊肘露在外面,鞋子也決了口。他經常在街市上游蕩,騙取鄉下人的錢財,供自己賭博之用,錢完了就再去詐騙。膽小的人害怕他的強悍無理,被騙之后忍氣吞聲地走了。膽大的人稍微壓制他一下,他就拿起碎磁片把自己的頭畫破,血流涔涔,拉著人家到公堂講理。同輩人勸解時,蝦蟆必須得到人家賠償的金錢而后罷休。鄉里的人拿他沒有辦法,把他比作長橋的蛟和南山的虎,而蝦蟆本性難移。有一位鄉紳用自己的名片把他送到官府杖打了一頓,放出以后蝦蟆立即拿著刀到那位鄉紳家,卷起褲子咒罵,侮辱其祖宗。鄉紳家的仆人蜂踴而出,紛紛爭著用鞭抽他,蝦蟆滾在地上照罵不停口。多次用杖打他而且讓他扛沉重的枷索,終究不能改變他的無賴行徑。
有一天,縣官出巡,衙役呵道開路,蝦蟆正巧喝醉了酒躺在街當中不干不凈地罵人。縣官十分惱怒,稍微審問了幾句,就用繩索捆綁起來把他拉回府中。抽了他一千多鞭,打得死去活來。第二天清晨,準備用很窄的枷板木籠夾死他。董老先生聽說了這件事,出錢買通了官吏,救蝦蟆出了牢籠。金蝦蟆出來之后,就頭頂香爐到董老先生家登門拜謝。董老先生拄著拐杖剛走到門口,蝦蟆已跪在地上給他磕頭。董老拉他起來,問道:“你的胳膊腿,不是爹娘生的?還是你的皮肉不知道疼?”金蝦蟆哭著說:“并不是我不知道疼,但是為了填飽肚子,就不能心疼我的皮膚了。”董老先生問他為什么會落到如此貧困的地步,蝦蟆就哭著說:“俺家本來也是小康之家,父母平時特別驕慣我,想要什么就給什么。父母親死后,就陸續變賣家產度日,家產賣光了還不能自食其力,也就沒有什么廉恥之心了。”董先生又問:“我把你從死里救出來了,以后你打算怎么辦?”蝦蟆哭著說:“我已經弄得身敗名裂了,天地是這么小,我看自己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打算逃到外地死了算啦。”董先生問:“你咋不學做個小生意?”蝦蟆說他沒有本錢。董先生問:“在人們所操的這么多職業中,你沒有一樣會的?”蝦蟆說:“從小我曾經學過蒸茯苓糕,自己吃著味道非常好,除了這個再沒別的本事了。可是,現在我既沒有資金,又沒有立足的地方,難道能站在曠野中做茯苓糕嗎?”董先生看了他很久,說:“我給你本錢,而且給你做糕的地方,你愿不愿意試試?”蝦蟆說:“可以!”董先生就把臨街左邊的三間草屋給了蝦蟆,稍買了幾件釜臼之類的器具。又給蝦蟆本錢十千,說:“以后你要好好做人,千萬不要再走過去的老路了。”
金蝦蟆從此開始賣茯苓糕,味道雖然很好,可是竟無人敢買他的糕。而每天早晨,蝦蟆必定敲著木梆路過董先生家門口,用一個磁碗盛上茯苓糕送到董先生床頭。這糕熱乎乎的又香又軟,董先生吃著味特好,交待蝦蟆每天都要來送糕,逐漸扣除所借給他的十千本金。時間一長,人們慢慢知道了蝦蟆的糕好,吃著果然味道美,于是爭搶著來吃蝦蟆做的茯苓糕。可是,由于蝦蟆想先闖闖牌子,糕賣得很便宜,得到的利潤很微薄,成本卻很高,只兩個多月,把董先生給他的十千本金都賠了進去。蝦蟆又發愁沒有辦法再做糕賣。董先生知道了,又借給他二十千做本,后來蝦蟆慢慢摸到了竅門。董先生考慮到蝦蟆既然能夠重新做人,天天要到市集上賣糕,家中誰給他看門做飯呢?接著就把自己一個奴婢許配給他。有一年多的功夫,蝦蟆就賺了很多錢,經濟上不再負擔,居然還把自己的房屋擴建修葺一番,加蓋了新的茅草,臨街開起糕店來,除茯苓糕外,還兼賣一些小菜茶酒之類。路過小店的人,往往停下車來店里吃些東西,每天的客座都滿盈盈的。而每天早晨,蝦蟆照常給董老先生送糕。三年之后,算起來蝦蟆給董先生送茯苓糕的價值已足足超出了三十千錢,但蝦蟆每天照送不誤。董先生讓他不要再送了,蝦蟆指天盟誓說:“我活一天就要給您老送一天,如果有間斷,讓天打五雷轟!”董老先生因此反而很喜愛蝦蟆。他常常帶著自己的孫子到蝦蟆開的茯苓糕店中閑坐,蝦蟆夫婦一定要打點好酒做幾個鮮菜來孝敬他,而且還要買些水果點心之類讓他的小孫孫吃。蝦蟆家和董先生家越來越親密,倒像成了親戚。
又過了兩年,董老先生七十歲了,飯量還好,銀白的頭發和胡須,像畫上的人那樣健康。偶然有點小病的躺在屋里,吃啥都覺得沒有味道,只愛吃蝦蟆做的茯苓糕。然而,蝦蟆突然有幾天沒來了,他的妻子也沒有來。董老先生捶著枕頭罵道:“真是個負心的人!你忘了在階下受鞭抽的時候了?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你何必也學這個樣子。”立刻命人把蝦蟆叫來,要跟他算算送這么長時間糕到底值多少錢。仆人去了好大一會兒,回來說:“真是奇怪,真是太奇怪了!”董老先生問他咋回事,仆人說:“剛才我見蝦蟆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像死了一樣,只有胸口還溫溫的,這樣躺著已經三天了,他的妻子守著尸體在哭,糕店這幾天就沒有開門。”董老先生聽了也大吃一驚。第二天,蝦蟆夫婦像從前一樣又來送糕,而且還補齊了前幾天沒有送的糕。董先生問蝦蟆前幾天咋沒來,蝦蟆不說話。問他的妻子,妻子說:“他新當了陰曹地府勾魂的差使,每個月必定要直挺挺地躺三、四天,差使完了才能醒過來。”董先生再三詢問陰曹地府的事,蝦蟆簡單給他說了幾句,沒敢全告訴他。董先生問他要勾誰的魂,蝦蟆說:“遠的、近的、善人、惡人,不定勾誰的呢!”
有一天,蝦蟆又來送糕,神色凄然,眼淚欲流。董先生罵他說:“你這小子為什么哭喪個臉,讓人看了煩悶。”蝦蟆回答說:“我不敢說,又不忍不說:昨天接到陰間地府主事人勾魂的單子,您老的名字已經排在那名單上的第三位,我忍不住就悲傷起來。”董先生說:“真的?”蝦蟆說:“真的。”董先生的子孫們圍了一圈,紛紛磕頭請求神靈不要勾了董先生的魂去。董老先生說:“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你們這樣做有什么用?”問蝦蟆:“哪一天勾我去?”蝦蟆說:“我還要到滁陽去勾別人的魂,須要五天才能回來,到第六天的午時三刻,便是您離開家到陰間去的時辰。”董先生說:“好。”蝦蟆走了,董先生馬上制做了壽帽和壽衣,打掃好棺材,把親戚和老朋友都招來喝酒,寫挽聯詩,做祭文,預先試穿上成殮時的衣服,飲酒聽歌,等待壽終瞑目。到了第六天,老少都聚集到董先生家來,董先生面對棺材坐在廳堂里,子孫們環繞著他哭個不停。親戚朋友看著這場面覺得很可笑,羨慕的、驚詫的、懷疑的都有。派人去看蝦蟆,只見他正僵臥在家里。快到中午了,董先生猶談笑風生;一會兒便過了中午,董先生仍然談笑自如;天黑了,夜深了,董先生談笑更加自如。大家看到董先生不像要死的樣子,便大笑著一轟而散。董先生感到十分羞愧,只有拍著案子大罵蝦蟆欺騙了他,心里還懷疑著或許明天來勾魂。過了兩天,還不見來,十分驚疑。
第二天,蝦蟆瘸著腿來了,笑容滿面。董先生罵道:“你這個小子,為什么失約戲弄我這老頭子?你該當何罪?”蝦蟆跪在地上向董先生道喜,說:“不再勾你的魂了。陰間的主事人那天出城去迎接天使,路過你家門口,探知您老等待死亡的情形,責怪我泄漏了機密,打了我一百大棍。打過之后,我向他表白之所以透露給你是為了報答你的救命之恩,主事人聽了神色為之感動。翻檢出你的檔案,果然做了許多積德行善的事。天使見了非常高興,已經轉告東岳大帝,給您延長壽命了。”董先生問延長了多少歲?蝦蟆不敢說。蝦蟆卷起自己的褲腿讓董先生看,見兩股間果然青紫一片全是棍棒打的印痕。從此,董先生對蝦蟆更好了。
不幾年,蝦蟆生了個兒子,很聰明伶俐。又過了好多年,蝦蟆死了。董先生活到一百二十三歲。當時他的兩個重孫已經中了秀才,蝦蟆的孫子已經中了武秀才。董先生正坐在高堂上接受人們向他的祝賀,忽然向屋外一斜眼,笑著說:“咦,蝦蟆來啦?”一笑便死了。
懊儂氏說:天下沒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之所以社會上還存在無賴,主要是沒有掌握感化這種人的特殊方法。要感化正派的人,只要給他講清道理就行了。他的過失,是出于偶然的原因造成的。只要提醒他幾句,就會像酥油澆頂一樣使他豁然開朗。要感化邪惡的人,一定要給他些金錢。他的過錯,在于貧窮。得到一些錢財,就可以使他改掉懶惰的惡習,慢慢找到求生的路。況且在人人都想殺掉他的時候,我偏偏可憐他,難道他對我的感激之情不深入骨髓嗎?現在有些人,看到那些貧窮而無德性的人,一方面在背后譏笑諷刺,毫無憐憫之心,更有甚者當面咒罵,用懲罰來嚇唬他。如果稍微想給他些錢財,還要面有難色地說:“我不是不替你打算,只是不能填你這無底洞。”柔弱的人聽到這話,就哭著離開了,不再接受饋贈;強悍的人聽到這話,就會自甘墮落而不再悔改。董先生對于蝦蟆,是能用感化邪惡之人的方法去感化他,所以使他徹底悔悟,重新做人。
金蝦蟆由一個詐騙成性、無惡不作的“無賴子”,變成一個自食其力、忠厚善良的勞動者,乃教化之功。教育者誰?操教化之法的董先生也。本文給人一種啟示:天下沒有不可以教育的人,關鍵是教育得法與否。金蝦蟆之所以“閑游市廛,詐取鄉愚財”,是由于他家境貧困:“鰥且獨,無房產”,為了填飽肚子,就顧不得許多臉面。雖令人憎恨,可也值得同情。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金蝦蟆是個本質善良的人。當董先生把他從牢獄中救出,問他有何打算時,蝦蟆泣曰:“身敗名裂,乾坤皆窄,自顧無立足地,意欲逃奔異域死耳。”可見,蝦蟆尚有榮辱感,有自尊心。也就是說,有接受教育轉變的可能。為此,董老先生為挽救蝦蟆也做到了仁至義盡。首先是出錢把蝦蟆從死牢里救出來。這一點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因為他和蝦蟆既不相識,又無親無故,這是董先生獨具善心。其次,還為他今后的生活打算:先是給了本錢和房子。當蝦蟆由于經營不善,把錢賠光時,董先生不僅沒有向他要債,而是又借給他兩倍于原來的錢,讓他繼續做生意。這充分表示了對蝦蟆的信任,當然也就給了他勇氣。這是蝦蟆能改過自新的關鍵所在。當蝦蟆稍有進步,天天上市賣糕時,董先生又考慮到:“誰為守門執炊?”“遂又配以婢。”這是多么無微不至的關懷呀!蝦蟆和自己的妻子同心協力共同經營起賣糕的生意。只一年多,便“擴所居,蓋衡茅”,臨街開起糕店來。董先生對蝦蟆,不僅僅是給他幾個錢就算了,而是因勢利導,從根本上改變他,使其發揮所長,自食其力,此所謂“救貧不救懶”也。由此可見,教育人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方可見到成效。如今,社會上詐騙偷盜的人實在太多了;如果多出現些董翁這樣的教育家,社會治安環境或許會變得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