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演員奇談》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演員奇談》
法國十八世紀啟蒙主義美學家狄德羅的一篇關于演員身份特點的對話體評論。
1770年,一本名為《嘉理克或英國演員》的小冊子由英文譯成了法文,其中認為敏感對演技具有決定性意義。狄德羅對當時住在法國的德國朋友格林談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文中對話的甲乙就是狄德羅和格林二人。這部對話所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演員在扮演人物時是否要在內心變成那個人物,親自感受到那個人物的情感?狄德羅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在文章中著重地論述了演員根據劇本進行藝術表演,實行二度審美創造時作為演員的主體與角色之間的雙重身份問題,特別是演員的情與理的關系的處理問題,集中地分析了理性對審美創造的意義。
狄德羅承認自己是個最易動感情的人,文藝也必須表現強烈的感情。但對于演員,他所要求的正相反。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所要求的不是強烈的情感而是很高的判斷力;不是自然流露而是一切要通過學習、研究、掌握和創造。在談到演員的基本品質時,他認為: “我要求偉大的演員有很高的判斷力,對我來說他必須是一個冷靜的、安定的旁觀者,因此我要求他有洞察力、不動感情,掌握模仿一切的藝術,或者換個說法,表演各種性格和角色莫不應付裕如。”狄德羅認為一個演員的基本品質是:冷靜的分析,適度的熱情,塑造出理想的典范。這就要求演員在演出前要仔細研究劇本,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各種感情的外在標志,先在自己的內心中把人物形象塑造好,把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加以準確的掌握,這樣心里就有了“理想的范本”。然后又經過反復練習,把它固定下來,再搬到舞臺上去。所以觀眾所看到的舞臺上演員的每一個亮相都應是事先練好的。狄德羅認為“最偉大的演員就是善于按照塑造得最好的理想范本,把這些外在標志最完善地扮演出來的演員。”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的缺點在于把這基本正確的主張絕對化了。因而對演員在再創造過程中的能動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把演員的最高成就完全限制在模仿的成功上,對于可以創造性表現角色的作用估計不足。因為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是具有雙重身份的。一方面演員不是角色自身,另一方面又要適當地傾入自己的感情,把角色演得活靈活現,而不能象狄德羅強調那樣完全憑理智模仿理想的范本。所以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要解決好“有我”與“忘我”的矛盾,使理智的控制不過分到扼殺情感和想象;情感和想象的活躍也不過分到使演員失去控制,隨心所欲。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理想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