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趼人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趼人(1866—1910),晚清著名小說家。原名寶震,字小允,后改字繭人,又易為趼人,廣東南海人。因居佛山鎮,故號為我佛山人。出身于中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和父親雖為官僚,但在吳趼人幼年時即相繼離世,遺下孤兒寡母,過著寄人籬下的清貧生活。這不僅使吳趼人對于封建家庭骨肉間的涼薄無情有了深切的體驗,而且也磨煉了他的性格,他青年時代即不愿依賴他人,“岸然自異,無寒酸卑瑣之氣”。出身于官僚之家,卻對科舉仕途不感興趣,尤其厭惡宋代理學,而對各種學問和才藝卻無所不窺,無所不精。他深感國勢危弱,胸懷匡世之志,到上海后先后辦起《消閑報》、《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等報紙,想以此啟迪民智,諷諭社會。1902年梁啟超創辦《新小說》雜志,他主動投稿,從此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04年,他到漢口任美商英文《楚報》主編。反美愛國運動暴發后,他激于愛國熱情,辭職回上海,并且參加上海的反美愛國運動。1906年編《月月小說》。1907年后思想逐漸消沉,“救世之情竭,而后厭世之念生”,極力提倡舊道德,全力辦學校,常甕頭尋醉。1910年九月窮困以終。吳趼人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共作小說三十余種,現存二十余種,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其代表作,此外還有《九命奇冤》、《恨海》、《痛史》、《上海游驂錄》等。他的小說能以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為題材,借以表現其改良主義的思想主張,特別強調小說對恢復傳統道德、改造齷齪世風的作用。他的小說,“或奇言之,或正言之,務使導之以入道德范圍之內”,“借小說之趣味、之感情,為德育之一助”。吳趼人是一位懷有愛國熱情,以小說教育人民、改造社會的小說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趼人所作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全書一百零八回,其中內容不少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低回身世之作,根據昭然”。作品通過“九死一生”者(作者自身影子)在二十年中耳聞目見的無數怪現狀,勾勒出一幅行將崩潰的清帝國的社會圖景。書中重點描寫官場人物,也兼及洋場才子、醫卜星相、三教九流。吳趼人把這些形形色色人物概括為蛇蟲鼠蟻、豺狼虎豹、魑魅魍魎等三類,把清代社會的上層統治者和各種類型的寄生蟲的相互勾結、爾虞我詐和為害百姓的種種罪惡暴露得淋漓盡致。這種暴露可以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清王朝和封建社會的腐朽,反映現實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作品在描寫種種畸型丑態的人物的同時,還塑造了“九死一生”者等正面人物形象。“九死一生”者不滿現實,正直、善良,有才能,又恪守封建道德,實際體現了作者的改良主義的政治理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情節結構比較集中,全書以“九死一生”者的四處游歷為線索,把其二十年間耳聞目見之事串聯起來。全書共寫一八九件怪現狀,多有現實根據,但也有違反真實、不近情理和夸張失實之處。作者大量運用了諷刺手法,但缺乏嚴謹的作風,影響了作品感人的力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在晚清也有較大的影響,是二十世紀初譴責小說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