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為何又被稱為《毛詩》
《詩經》為何又被稱為《毛詩》
《詩經》在剛問世的時候并非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在漢代以前,至少有四個不同的版本,當時稱為魯、齊、韓、毛四家。其中前三者均立于官學,卻先后亡佚,毛詩作為后起之秀逐漸取代三家地位,從漢末開始得以廣泛流傳。
《毛詩》是由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編輯注釋,其中每一篇下都有小序,用來介紹本篇內容、意旨等。而全書第一篇《關雎》下,除有小序外還有一篇總序,稱為《詩大序》,這篇文章是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著。如今我們所見的《詩經》就是毛亨、毛萇注釋的版本,毛亨、毛萇對《詩經》的廣為流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歷代學者也十分肯定他倆的成就,東漢經學家鄭玄曾為《毛傳》作“箋”,至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自此二毛的《詩經》成為官方承認的《詩經》注釋依據,在后世受到人們的大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