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戴花翎”指的是什么
“頂戴花翎”指的是什么
清代的官帽不同于歷代的“烏紗帽”,那時,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佩戴形狀像斗笠并且很小的緯帽,還依品階高低配置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即頂戴。頂戴分為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裝飾的珍珠數目加以區別,其中紅寶石的等級最高,然后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革職或降職時,便要摘去所戴頂子。
在頂戴的下方有翎管,是用來安放翎枝的。清朝有藍翎和花翎兩種翎枝,藍翎是用鹖羽所做,花翎是由孔雀羽毛所做。高級的花翎上有“眼”,即羽毛上的圓斑,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眼越多越顯尊貴。花翎在清朝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既不能僭越本分隨意佩戴,又不能不戴,如有違反,則加以懲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若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常嚴重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