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何紹基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何紹基
字子貞,號東洲,晚年自號猨叟,湖南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曾負責福建、貴州、廣東鄉(xiāng)試;咸豐二年,為四川學政。對經(jīng)史、 《說文》考訂很有研究,曾校訂《十三經(jīng)注疏》,著有《說文段注駁正》;工于書法,得力于顏真卿,參以北魏《張玄墓志》及唐歐陽通、李邕筆法,遒勁峻拔,別具風格。文學及文學理論著作有《東洲草堂詩文集》等,是晚清宋詩運動的有力倡導者之一;詩歌主要學習蘇軾、黃庭堅,進而追蹤杜甫、韓愈。
他的美學標準是傳統(tǒng)儒家的“溫柔敦厚”。他說: “溫柔敦厚,詩教也。此語將三百篇根柢說明,將千古做詩人用心之法道盡”。又說: “溫柔敦厚乃宗旨”。他自己的寫詩態(tài)度,就嚴格遵守這一標準。 《東洲草堂詩集·自序》說:“一切豪誕語、牢騷語、綺艷語、疵貶語,皆所不喜,亦不敢也”。在文學和詩歌理論上,他提出的中心問題是所謂詩要自得,詩貴自得。他說: “詩為心聲,偶遇佳句,不是余心所欲出,或從它處聽來看來的,便與我無涉”。又說:“詩是自家做的,便要說自家的話,凡可以彼此公共通融的話,都與自己無涉”。怎樣獲得個人的這種獨特感受呢?他提出了“人與文一”的命題,即想要使自己的詩歌有自己的特點,就要使自己的詩品和人品相一致。所謂“詩文不成家,不如其已也;然家之所以成,非可于詩求之也,先學為人而已矣”。把問題歸到了做人和人品,即作家的主觀修養(yǎng)上。作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人品和修養(yǎng)呢?他說:“就吾性情,充以古籍,閱歷事物,真我自立,絕去摹擬,大小偏正,不枉厥材,人可成矣”。提出了性情、學問、閱歷三個條件,但實際上他重視性情學問而輕視閱歷。他說: “作詩文必須胸有積軸,氣味始能深厚,然亦須讀書。看書時須從性情上體會,從古今事理上打算”。 “凡學詩者,無不知要有真性情,卻不知真性情者,非到做詩時方去打算也。……若平時不知持養(yǎng),臨提筆時要它有性情,何嘗沒得幾句驚心動魄的,可知道這性情不是暫時支撐門面的,就是從人借來的,算不得自己真性情也”。這里須注意,何氏的“性情”說與袁枚的“性靈”說不同:一是前者強調(diào)周、孔、程、朱的道學修養(yǎng)和學問功夫,后者則重視個人的性靈;二是前者有濃厚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 而后者則多少繼承了明代一些進步文學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有反叛儒家道統(tǒng)的成分。
總之,何氏理論中“貴自得”和“人與文一”的命題有可取之處,但“性情”、 “學問”說又走向心性人品的修養(yǎng),導致了他個人創(chuàng)作實踐及宋詩派詩歌創(chuàng)作中遠離社會現(xiàn)實,僅僅描寫個人身邊生活的悲歡,或者在詩歌中堆砌學問,賣弄知識這兩種不好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