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
作者: 傅平 【本書體例】
孝昌初,妖賊四侵,州郡失據。朝廷設《募征格》于堂之北,從戎者拜曠掖將軍、偏將軍、裨將軍,當時甲胄之士號明堂隊。
時虎賁駱子淵者,自云洛陽人,昔孝昌年戍在彭城。其同營人樊元寶得假還京,子淵附書一封,令達其家,云:“宅在靈臺南,近洛河。卿但至彼,家人自出相看。”
元寶如其言至靈臺南,了無人家可問。徏倚欲去。忽見一老翁來問:“從何而來,彷徨于此?”元寶具向道之。老翁云:“是吾兒也。”取書引元寶入。遂見館閣崇寬,屋宇佳麗。坐,命婢取酒。須臾見婢抱一死小兒而過。元寶初甚怪之。俄而酒至,色甚紅,香美異常。兼設珍羞,海陸俱備。飲旋辭還,老翁送元寶出,云:“后會難期!”以為凄恨,別甚殷勤。
老翁還入,元寶不復見其門巷,但見高岸對水,淥波東傾。惟見一童子,可年十五,新溺死,鼻中出血,方知所飲酒是其血也。及還彭城,子淵已失矣。元寶與子淵同戎三年,不知是洛水之神也。
(選自《洛陽伽藍記》)
北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賊人四處侵擾,一些州、郡失守。朝廷發布《征兵格》于明堂北。從軍的人,都定九品或從九品的曠掖將軍、偏將軍、裨將軍,當時人稱這些披甲帶胄的軍士為“明堂隊。”
當時的勇士駱子淵,自稱是洛陽人。孝昌年間在彭城戍守。同一個營的樊元寶得假回京城洛陽,駱子淵讓他捎信,并說:“我家住在靈臺南,靠近洛河。你只要到那里,家里一定會有人出來見你。”
樊元寶按照囑托,來到靈臺南,附近沒有人家可詢問,左右徘徊,準備離去。忽見一老翁來問;“你從哪里來,在這里俳徊?”元寶以實相告。老翁說:“駱子淵是我兒子。”接過家書,領著元寶進了家,即見館閣樓臺,高大寬敞,房屋十分漂亮。坐下后,老翁命婢女拿酒。不一會,一婢女抱一死小孩經過。樊元寶開始感到十分奇怪。一會酒送來了,顏色很紅,酒香樸鼻。同時擺上了菜肴山珍海味全備。酒足飯飽后告辭,老翁送元寶出門時說:“咱們以后再難相見了!”因此悲凄遺憾,分別時十分殷勤。
老翁回轉進了家,元寶再見不到剛才的大門和巷子,只見高岸傍水,綠水東流。唯有一童子,年約十五歲,才溺水而死,鼻孔出血,這才知道剛才飲的酒是童子的血。等到返回彭城,駱子淵已不知去向。樊與洛共戍三年,不知道駱子淵就是洛神。
本篇敘述洛水之神,幫助北魏拓拔氏,鎮壓農民起義的故事。
把《洛神》當做小說來讀,是因為作者善于虛構故事。本篇的故事極簡單,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僅僅告訴我們,在北魏孝昌年間發生了一件事。就這件事而論,表現出作者如下錯誤思想:一,作者把農民起義軍稱為“妖賊”,顯然作者是站在統治者一邊,為統治者說話,與人民為敵。二,洛水之神幫助統治者鎮壓農民起義,說明統治者的鎮壓符合天意,人民造反無理,這是在為統治者辯護。三,洛水之神在生活上,不僅是山珍海味,應有盡有,而且是喝人血。作者對神的這種行為,是一種崇敬心情,并一再稱道神的威力,顯然,對人民是一種恫嚇。
然而,作者善于結構故事,其敘述宛轉有致,文辭濃麗秀逸,富有小說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