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1830)
法國小說家斯丹達爾的代表作之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原名《于連》,脫稿時更名為《紅與黑》,副標題名《一八三〇年紀事》。作品的基本情節系根據一八二七年法國某地方發生的一宗情殺案構思而成。關于書名,主要有下列三種解釋:“紅”指象拿破侖那樣,當上穿紅制服的將軍,“黑”指當教士或主教,每年能有幾十萬法郎的薪俸;“紅”代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黑”代表教會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紅與黑》出版時分上下兩冊,當時一個藝術家為兩冊書的封面繪制了兩幅畫圖,上卷為“紅”,即于連向德·瑞那夫人開槍的場面,下卷為“黑”,即木爾小姐身著黑喪服吻于連被砍下的頭顱的場面。在此,“紅”與黑”象征著于連悲劇性的命運,《紅與黑》這一書名的含義可理解成“于連的悲劇”。作品的主人公小業主之子于連到維立葉爾市市長家作家庭教師,與市長夫人發生曖昧關系,事情敗露后入神學院學習。后到巴黎保王黨的重要人物德·拉·木爾侯爵處任私人秘書。于連又與侯爵之女結下戀情,致使女方有孕。侯爵被迫承認既成事實,準備給于連一塊產地。正在這時,教會設下圈套,誘逼德·瑞那夫人寫了告密信,使于連的前途告吹。于連憤怒之下,開槍射傷德·瑞那夫人,最后被送上斷頭臺。于連是小資產階級的投機家和野心家,這種人“只要我能撈一把,哪怕他寸草不生”(列寧語)。他才華橫溢,頭腦異常敏捷。起初他有自由黨人的自由、平等觀念,崇拜拿破侖。但在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發展受到阻礙。為此,他對貴族政治持有一定的敵意,但小資產階級的劣根性注定了他要不擇手段地向上爬。他由開始崇拜拿破侖,繼而效忠于波旁王朝,最后又為貴族政治和教會勢力所不容,身敗名裂,終于釀成一場悲劇。作品在極其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展示了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必然命運,又通過這種命運折射出了當時復雜的階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