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濟慈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濟慈
約翰·濟慈 (John·Keats,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后父母先后去世,由保護人安排學醫,當過醫生的學徒、助手。1816年始發表詩歌,繼之放棄學醫,決心從事文學創作。他一生窮困,不滿于英國現狀,曾加入以亨特為首的激進民主集團。1821年2月23日因肺結核病在羅馬去世。
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詩作大都是贊美大自然的和諧,向往古代希臘的藝術美,其精華如《夜鶯頌》、《希臘古甕頌》、 《秋頌》等是英國詩歌中的不朽之作。
濟慈在創作中形成了許多對藝術的獨特見解。這些見解散見于他的《書信集》和《赫坡里昂》等詩作中。其中著名的是“消極能力”(原文為negative capacity,又譯“天然接受力”)的思想。濟慈的藝術思想的主要傾向是偏重直覺而輕視理性。他說: “我寧要充滿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滿思索的生活”。所謂的“消極能力”是他為表述自己的思想見解而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他認為,一位大詩人應該具備“壓倒其它一切的考慮”,或“取消一切的考慮”的“美感”能力, “能夠處于含糊不定、神秘疑問之中”,而不急于去“追尋事實和道理”。這種“消極能力”實際就是憑借直覺感受的審美想象力。濟慈把這種能力看成是取得文學上的成就的品質,并認為莎士比亞就具有這種品質。在他看來,純粹的理性和道義感“只欣賞真理和德性”,而“想象力喜歡威力和強烈的興奮,同時也喜歡真理、德性和正義”,因此想象“能創造本質的美”, “想象所攫取的美必然是真實的”,想象就是“真實”。詩人就是要靠想象實現對“永恒世界”之美的觀照,亦即實現對真美合一的“純美”的創造。藉此,他提出自己的詩歌創作原則:以美妙的夸張奪人;詩美的創造應如日出日落、樹葉發芽一樣自然;詩的創作“不能依靠法則和公式,只能依靠感受和敏感本身”。并認為詩給人的快感同作品的強烈的悲劇性效果成正比,而不同它所提出的德行或從道德觀點出發的好處成正比。與上述這些思想相關,他還提出了似乎與浪漫主義一般主張相悖的獨特見解,認為詩人“沒有性格”,或“沒有本性”,他應該“淋漓盡致地生活”,對一切“同樣有興致”,對道德哲學家所驚駭的,正是他所“心喜”的。其意在于主張充分發揮詩人的直覺能力。
濟慈的詩論是很獨特的,意圖以“純美”、 “純詩”對抗貴族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庸俗丑惡,在充滿美感的夢幻生活中寄托自己對未來世界的理想。但其中含有唯美主義傾向,對后來的唯美主義思潮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