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
【介紹】:
字亢撫,一字少穆,晚號埃村老人,福建侯官人。1811年中進士,1831年任東河道總督,1832年改任江蘇巡撫。在任內注重興修水利、疏浚河道,先后治理白茆、瀏河,減輕了這一地區的旱澇之災。1837年升任湖廣總督。1838年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帝上疏,歷數鴉片給中國帶來的禍害。林則徐遙相呼應,立即上奏,懇請禁煙,并不等道光批復,即在兩湖地區厲行禁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得道光帝信任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與直隸總督琦善一起反對禁煙,在嚴禁派與弛禁派的激烈斗爭中,道光帝依違不決。林則徐不避風險,于10月又上一折,尖銳指出,如再不禁煙,恐“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使道光帝猛醒,傾向禁煙派,召林則徐進京商議禁煙辦法。林則徐進京后連續八次與道光密議禁煙大計,并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1939年3月10日林則徐到達廣州,經詳細調查,弄清鴉片走私的渠道后,命令外國商人三日之內交出全部鴉片,出具甘結保證永不挾帶鴉片。他嚴正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終始,斷無中止之理!”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協力查辦下,迫使英美商販繳出鴉片二百三十七萬余斤,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在厲行禁煙的同時,林則徐允許正常貿易,反對閉關鎖國,并積極籌辦海防,組織團練,召集水勇五千人,屢挫英軍的武裝挑釁。還建議購買和仿制西洋船炮,作“防夷、”“制夷”之用。為了了解西方,又請人翻譯外國報紙,編為五輯,特別是編譯了第一部有關外國地理歷史書籍《四國志》,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0年初林則徐接替鄧廷楨任兩廣總督,6月鴉片戰爭爆發后,由于廣東防守嚴密,英軍無懈可擊,北犯侵占定海,逼近大沽,威脅清廷。琦善乘機誣陷打擊林則徐,10月林則徐被革職。1841年3月被派赴浙江,到鎮海后立即與新任兩江總督裕謙籌劃海防,積極備戰。1842年“廣州和約”簽訂,清廷把戰敗責任歸于林則徐,下令將他流放新疆伊犁,途中林則徐懷著滿腔悲憤,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抒發他的愛國情感。在新疆,他興修水利,開辟農田,建議農兵合一,屯墾戍邊,警惕沙俄對西北地區的侵略,曾預言“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1845年被重新起用,后歷任署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職回籍。1850年被任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他抱病動身,11月22日病逝于廣東潮州普寧縣。其著作輯為《林則徐集》等書。可參看楊國楨《林則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