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亞洲文學
中古亞洲文學是指封建社會形成、發展和衰落前期的文學,具體年代大體從公元五世紀前后至十九世紀初。封建社會衰落后期的文學,一般列為近代文學的范疇。中古亞洲的社會歷史特點,影響以至決定其文學的基本結構和風貌。由于亞洲古代歷史發展的多源性和各地區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亞洲國家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間差別較大。一般說來,除中國外,大多數國家先后在公元二、三世紀至九、十世紀之間進入封建社會,這就決定了亞洲中古歷史的起點,不可能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標志。亞洲的封建社會較之歐洲,有其明顯的特點,這就是封建土地國有制形式、自給自足經濟對商品貨幣經濟的優勢和扼制、龐大的國家機構和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其結果造成亞洲國家封建經濟發展緩慢,封建社會延續時間過長。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亞洲中古文學時期比歐洲要長得多,亞洲國家差不多都沒有歐洲主要國家那樣長達數百年的近代文學時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亞洲先后產生了一些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如中國、印度、阿拉伯帝國等。它們以其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宗教等方面所顯示出來的凝聚力,打破了古代社會相對孤立的狀態,逐漸組成了三大地區性政區,這對于中古亞洲文學的基本結構和發展特點,產生了重大影響。宗教,主要指佛教和伊斯蘭教,是中古亞洲國家封建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對法律、道德、文藝、哲學等意識形態具有全面影響。宗教的興起和傳播,曾推動了文學的交流和發展,如阿拉伯文學對近東地區的影響,是伴隨伊斯蘭教的普及而實現的;印度教在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統治地區,決定了印度文學作品往往成為這些國家的作家競相摹仿的范本。但宗教給文學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印度中古中期文學走向形式主義,阿拉伯帝國時期的文學一度成為宗教教義的翻版,就是由于宗教的偶象崇拜和神秘主義,泯滅了文學的情感和生活氣息。
中古亞洲文學就是在上述社會條件下,繼承了古代文學的優秀傳統,經歷了自身許多階段性的或文體變革性的高潮和衰落,出現了波瀾起伏的發展局面,形成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各民族文學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交流,文化區的自然形成。中古亞洲文學產生的地域大為擴展,在古代業已取得光輝成就的印度文學,繼續保持發展的勢頭,同時,又有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波斯、阿拉伯、格魯吉亞、烏茲別克、土耳其等一系列新興民族和國家登上歷史舞臺,產生了較高水平的文學作品。在整個中古時期,中國、印度、日本、阿拉伯和波斯的文學走在亞洲文學的前列。隨著交通貿易的發展,亞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出現相互影響和促進的趨勢。如日本中古時期的物語文學,其產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兩漢時期的詩文和隋唐傳奇文學的影響。朝鮮中古時期的文學名著《春香傳》、越南的《金云翹傳》,也都受益于當時的中國文學。在以上這些國家,漢學成為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文學影響了南亞各國。印度史詩和佛本生故事在這些國家廣泛傳誦,而且成為當地文學創作的主要題材來源。阿拉伯和波斯文學則影響了西亞和中亞廣大地區。與此同時,中國、印度、阿拉伯和波斯文學,也接受了鄰近地區各民族文學的影響。正是在這種頻繁交流和相互影響中,自然形成了以中國、印度、阿拉伯帝國為中心的三大文化區:中國遠東及東南亞文化區,印度次大陸和南亞文化區,阿拉伯文化區。中古亞洲三大文化區的形成,打破了上古以來各地區相對孤立發展的狀況,促進了各國文化的共同發展。二是創作高度繁榮,藝術成就達到世界文學的高峰。與“黑暗的中世紀”的歐洲相比,中古亞洲卻出現一個文學的春天,涌現了璀如星辰的作家群,創作出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其中,波斯古典詩歌奠基者魯達吉的雙行詩、菲爾多西的長篇史詩《列王記》、薩迪的形式獨特的《薔薇園》和哈菲茲的抒情詩集,阿拉伯的頌詩、情詩和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印度杜勒西達斯的長篇敘事詩《羅摩功行錄》和格比爾達斯的抒情詩,日本古典詩歌總集《萬葉集》和紫式部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朝鮮樸趾源的散文和小說《春香傳》、越南阮攸的長篇詩體小說《金云翹傳》,印度尼西亞的傳奇小說《杭·杜亞傳》,緬甸吳邦雅的詩歌和戲劇等,都堪稱世界文學寶庫中的藝術珍品。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形式紛繁,并采用各民族語言,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達到思想和藝術的統一。中古亞洲文學的繁榮還表現為民間創作與文人創作的并列發展和相互影響。民間文學,包括民歌、民謠、民間寓言、民間故事、民間史詩、民間說唱、民間戲劇等大量涌現,不僅比文人創作更直接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時期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愿望,而且往往成為文人創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在幾乎每一個優秀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民間文學的痕跡。除了文人文學和民間文學之外,中古后期由于商業和手工業的日益興盛,表現商人和手工業者生活和思想的市民文學,也在亞洲一些國家相繼萌發,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學類型。這種早期市民文學在中古文學中別具一格,并為近代文學的產生準備了條件。日本的江戶文學堪稱這方面的代表。中古亞洲文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績,尤其是它的早期和中期文學,更是居于當時世界文學的前列。就在同一歷史階段,由于西羅馬的滅亡和蠻族的統治,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化為一片廢墟,歐洲文學處于一個停滯的時期。而居于世界文學發展前列的亞洲文學,則隨著絲綢之路和阿拉伯帝國的影響傳到歐洲。以《舊約》為代表的希伯萊文學,同古希臘文化典籍并列,成為歐洲近代文藝復興的重要思想武器;日本的《源氏物語》,以世界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的盛譽而使歐洲矚目;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被譯成英、法、德等多種文字,在歐洲數百年來的文學、音樂、繪畫甚至口語里,都留下其影響的印記。中國的古籍、印度的民間文學、波斯的詩歌等也都在中古時期開始傳入歐洲,成為整個西方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是到了十六世紀以后,由于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入侵和亞洲封建社會的停滯,亞洲文學的領先地位才逐步讓位于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