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
唐代我國東北以靺鞨粟末部為主體,結合靺鞨諸部和部分高勾麗所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自高王大祚榮至末王大諲譔,傳十五世,凡二百二十九年。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在營州舉兵反唐,靺鞨粟末部首領乞乞仲象乘機率部東歸挹婁故地,未至而卒,其子大祚榮率部繼續東進,回到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建立政權,國號振(亦稱震國),大祚榮自稱振國王。先天二年(713)唐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部為忽汗州,令大祚榮為都督,去靺鞨之號,改稱渤海。渤海是封建化程度很高的政權,最盛時以以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吉林省敦化市為中心,東北抵今蘇聯濱河地區,西接契丹,南以泥河與新羅為界,國都為上京龍泉府(今寧安縣東京城),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地,史稱“海東盛國”。渤海政治制度大抵模仿唐制,中央設宣詔、中臺、政堂三省,地方有都督、刺史、縣丞等職官。唐玄宗以后,渤海國王世代派使者入長安朝貢,請封號,派貴族子弟來長安留學。渤海在文化上受唐朝影響極深,漢文為其國內通用文字,許多漢文典籍流入渤海,唐朝文學作品深受渤海人民的喜愛。渤海的繪畫、建筑、制瓷、雕刻無一不受唐朝文化的影響。解放后出土的敦化“貞惠公主墓碑”、和龍“貞孝公主墓碑”的碑制形式和文體與唐朝完全一致。渤海的農業比較發達,在社會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出產稻、麥、豆、粟、穄等,手工業有紡織、陶瓷、礦冶、造船等行業,畜牧業和漁獵在渤海經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渤海出產的馬、貂皮、人參、銅是與唐朝進行貿易的主要物品。唐朝曾在青州設渤海館,管理對渤海的貿易活動。
渤海于末王大諲譔二十年(926)被契丹滅亡,改稱東丹,以遼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移靺鞨粟末民于遼河流域,遷都遼陽。東丹王渡海奔唐后,東丹國漸廢。鴨淥府的渤海人曾建立定安國,反抗契丹人的統治。記載渤海政權興亡的歷史文獻有《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九《渤海靺鞨傳》、《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渤海傳》。近人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二十卷(民國23年千華山館鉛印本)集各類史籍中有關渤海史料于一萃,分紀、表、傳、考(志)四目,為研究渤海史的資料工具書。最新研究成果有王承禮《渤海簡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