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哲學家,也是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先進人物之一。他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孫文學說》里邊。其著作,國民黨統治時期編為《中山全書》、《總理全集》,解放后編為《孫中山選集》。
孫中山在哲學思想上,提出宇宙進化論的思想。他根據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的理論,認為“進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此物種進化之原則也?!?《孫中山選集》第141頁)指出世界進化經過三個時期,其一為物質進化之時期,其二為物種進化之時期,其三則為人類進化之時期?!皳罱茖W家所考得者,則造成人類及動植物者,乃生物之元子為之也。生物之元子,學者多譯之為細胞,而作者今特創名之曰生元;蓋取生物元始之意也?!?同上書,第109-110頁)肯定生命起源于細胞(生元),細胞是“生物之元子”,“人身結構之精妙神奇者,生元為之也;人性之聰明知覺者,生元發之也;動植物狀態之奇奇怪怪,不可思議者,生元之構造物也。”(同上)他以進化論觀點論述了地球的起源,物種的進化,以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這是唯物主義進化的自然觀。在“體”與“用”的關系上,肯定物質是“體”,精神是“用”。說“中國學者亦恒言有體有用,何謂體?即物質。何謂用?即精神。譬如人之一身,五官百骸,皆為體,屬于物質;其能言語動作者,即為用,由人之精神為之”(《軍人精神教育》)。他把物質說成是“體”,把精神說成是“用”,指出沒有物質之“體”,也就沒有精神之“用”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但又說:“人者有精神之用,非專恃物質之體也。”(同上)這說明“用”并不是由“體”派生的,“體”和“用”同樣是獨立存在的。在認識論上,提出“知難行易”思想。認為“行之易,知之難,人類有之,物類亦然?!?《孫中山選集》第147頁)就是說,“知難行易”是普遍存在的。強調“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此已十數回翻復證明,無可疑義矣?!?同上書,第149頁)并批駁了“知易行難”和“知行合一”的觀點。指出“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是“似是而非之說,實與真理相背馳”(同上書,第107頁)。這種思想深中于學者之心理,由學者而傳于群眾,則以難為易,以易為難,“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還認為行在先,知在后,知是從行中來的,只有參加革命后,才能得到革命道理,“維新變法,國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同上書,第144頁)為了重視行在認識中的作用,強調“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反對“非先知而不肯行,及其既知也,而猶畏難而不敢行”的思想。在社會歷史觀上,提出民生史觀。認為“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同上書,第775頁)。所謂“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同上書,第765頁)“所以民生問題才可說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同上書,第781頁)由于不能正確說明歷史發展的動力,從而陷入唯心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