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介紹】: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家世二千石大官,但從小父母雙亡,十四歲時隨叔父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諸葛玄赴任,不久又避難荊州。十七歲時,其叔父亡故,乃于鄧縣隆中(在今湖北襄陽縣西)躬耕隱居。他雖自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其實十分留心政局,常與司馬徽、徐庶諸名士縱論時事,有“臥龍”之號。建安十二年(207),四十七歲的劉備三顧草廬,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侃侃指陳天下大勢,提出西據荊益、東聯孫吳、南和彝越、北抗曹操的戰略方針。在董卓之亂以后的軍閥混戰中,劉備一直勢孤力單,先后輾轉依附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到處碰壁。諸葛亮出山,實施隆中決策,靠赤壁大捷起家,佐助劉備占荊州,取益州,定漢中,由流亡軍閥而割據一方,建立蜀漢政權。建安二十四年(219),東吳軍偷襲荊州,蜀漢鎮將關羽敗走麥城(在今湖北當陽縣東)被殺。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負責實際工作。劉備決意奪回荊州,親率數萬大軍攻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東)一敗涂地,潰退至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病危托孤于諸葛亮。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自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建興元年(223),劉備子劉禪繼位,諸葛亮以丞相輔政,封武鄉侯,領益州牧,軍國之政皆所擘劃。他治蜀的方略,仍本于“隆中對”而有所變通。其政治綱領,是以恢復漢王朝為號召。強調劉備父子帝室之胄的身份,以“漢”作國號,與曹操爭奪政治上的主動權,招攬四方賢材。其經濟政策,是農、錦并重。平日輕徭薄賦,使農事不失其時,戰時分兵屯田,以確保軍需。他認為都江堰是蜀漢農業之根本,專設堰官,并征發一千二百名壯丁常駐堰區,負責維修。又積極鼓勵種桑養蠶織錦,大批遠銷吳、魏,作為一項重要的財政、軍備來源。其民族政策,是和戎撫夷。任命在西涼享有巨大威望的馬超為涼州牧,安撫氐、羌諸族。當益州南中四郡的豪強地主和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在東吳挑唆下發動武裝叛亂時,他仍采取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定南中后,不留駐兵,盡量以熟悉當地情勢者擔任郡官,并注意任用夷人渠帥為地方甚至中央的官吏,以求綱紀粗定、夷漢粗安。其外交政策是聯吳抗曹。夷陵之戰后,吳蜀聯盟破裂,諸葛亮兩次遣鄧芝出使東吳,重修舊好。后孫權正式稱帝,蜀漢官員多表不滿,諸葛亮說服群臣,與東吳相約“戮力一心同討魏賊”,吳蜀之盟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內政方針,是厲行法治。頒布《蜀科》、《科令》,作為法治的根據,科教嚴明,賞罰必信。違科者雖深交如李嚴、器重如馬謖,也堅決依律處分。諸葛亮要求下屬辦事講求實效,治實而不治名,重視對官吏的考核,進賢良,退貪懦。其軍事方針,是以攻為守。三國中蜀漢最弱,土地、人口不及曹魏九分之-。但他不愿束手待斃,228-234年間,曾五次北伐,其真正的戰略意圖在于收取秦隴作為西北門戶,使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通道處于懷抱之中,據劍閣天險以御曹魏南犯。建興十二年(234)他第五次出師北進,于五丈原(在今陜西眉縣西南)屯田,經營長期固守之計,終因積勞成疾,赍志以沒。了解諸葛亮的事跡和思想,可讀《諸葛亮集》(中華書局)和《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參閱章映閣《諸葛亮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對諸葛亮治蜀的評價,朱大渭《論諸葛亮治蜀》(《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一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認為,他以儒法合流的思想指導治蜀實踐,成績昭著;周一良《論諸葛亮》(《歷史研究》1954年第三期)在肯定其進步歷史作用的同時,也批評了他賦斂重急、北伐為私和對西南部族榨取、鎮壓并用的政策。